对于个人的痛苦与纠结,常有人说那是你不会爱自己。
很多心理咨询师、心理专家是这样说的。
各种公号文章也会拼命说“一定要学会爱自己”“只有照顾好自己,才有精力照顾别人”
然而怎么去爱自己,他们说,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所谓情绪,好的情绪无需照顾,要照顾的就是坏的情绪了。
坏的情绪来源于哪里?通常是未被满足的愿望。
按照照顾好自己的逻辑就是照顾好自己的愿望,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哪怕这个愿望是别人不乐意的,或者损害了别人的利益。
可是什么样的人有愿望却不能够实现呢?
坏人不会,坏人有什么想要的可以直接去拿,去抢,他们也不会有心理的负担,他们的逻辑就是我想要什么的就要去争取,阻止我的都是与我做对,都是“坏人”!
果断的人不会,果断的人总能当机立断,做出自己的抉择。
所以在实现愿望、满足要求上会有犹豫和纠结的是好人,是善良的人,又有些软弱。
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与人为善,舍己为人,然而个人的需求又摆在那里,所以一方面有些自己的私念,一方面就想抗拒不了成长中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监督和要求。
这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你告诉他要爱自己,要先满足自己,等于告诉他你要满足自己的私念,再去考虑别人,你是最重要的。
可这个社会是怎么样的呢?这个社会宣传的是怎么样的呢?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为别人考虑,别人为我考虑。
圣人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也是教与人为善, 不与人争长短。正因为争,而有所得。
翻遍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翻遍史书经典,我们能到那先己后人的大都是历史的负面教材,那些先人后己的人大都传颂成经典。
所以,在当下的社会,去劝一个纠结的的人不去评判自己,大大方方的做自己,是让他去与传统文化去抗争,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会加强他的纠结,因为抗争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而求助都都缺乏心理素质的强大。
与其这样,不如因势利导,依据他固有的价值观,升华他的行为,需知改变行为远比改变价值面要容易。
况且,事情原没有对错。
是让他自己去满足自己,还是让他遵从自己的价值观,去做些当下来看有利于他人的事情,这原本不是以对错来分的。当下看来,有些事情可能对自己有利,然而长远看来未必如此。关于去满足自己和顺从价值观,也是一场本我与超我的拉锯。
那么如何改变他的行为,让他能够以超我为主导,而不纠结呢?
首先,在态度上,认可他的价值观,也尊重他的个人需求,这都是对的,无数的人有这样的纠结。
其次,引导他遵从自己的价值观行事,听从超我的要求。
举例来说,一个妻子,不满意丈夫常常加班。
她自我的那部分可能会说:“我是个女人,我需要爱,我需要他来爱他,可他不爱我,这让我充满愤怒,甚至都想离婚了”;
她超我的那部分可能会说“他也是为了这个家奔波,他辛苦工作也是为了家人,我要对他更好些,多爱他,多关心他,让他幸福,我们这个家也会更幸福”
如果从满足本我来讲,我们会告诉她,(“我们”也许是个心理师,也许是个朋友),你多和他沟通呀,你多表达呀。让他知道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可事实上一个晚归的男人不知道妻子的希望吗?她的表达有可能会带来缓解,更多可能只是带给自己更多的失望。
那么从顺从超我来讲,我们可以引导她发现老公的优点,(只要不是一个出轨的男人,一个忙工作的男人没有什么可指责的。)纠导她发现自己的需求,她需求的不是倾诉,是被看见,被看见不是非得对方扭头,自己可以主动出现。不去说太多,去做多一些。比如满足本我会希望对方请自己吃饭,顺从超我,可以主动找机会安排吃饭,结果都可以拥有二人世界。
第三,强化价值观,强化行为选择。
怎么强化呢?
以结果强化,服从超我,短期内可能会带来自我情绪的委屈,但是一定会有实在的好处,多看看好处,弱化本我的需求。
人生在世,本就是一场修练。
向后一步,完善自我,痛快一生,好!
向前一步,心怀他人,善行一世,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