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心理简友广场
“利己”是一种基本的人性——《烟火国》对话录

“利己”是一种基本的人性——《烟火国》对话录

作者: 老李的理性批判 | 来源:发表于2023-10-04 07:50 被阅读0次

问: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人的本性是什么?宽泛点说,就是几乎所有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self-centered),自爱的(self-loved)。我不是说人一定是自私的,但人确实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和孔子这样看,亚当·斯密也这样看。亚当·斯密说同情心普遍存在,即使最坏的人也有同情心,但所有的同情心都是围绕自己展开的。事实上,正因为人是自我中心的,才能有同情心。因为能将心比心,才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可能。如果人不是首先爱自己,何以做到“推己及人”、“感同身受”?

同情心的大小,一是与物理上的距离有关,二是与生理上的距离有关。

张维迎教授说:现实生活中,批评别人道德水平差的人,相当一部分道德水平最差。要求别人大公无私的人,可能最贪婪,他们喜欢占领道德制高点,忽悠别人以谋取私利。

以上张维迎教授所说的“以自我为中心”,也可称为“利己”或“利己主义”。不可否认,“利己”是一种基本的人性,这可以从理性和经验的角度去验证:

理性告诉我们,“大公无私”只有“菩萨”和近似“菩萨”的人才能做到,在现实中没有多少人可以做得到。

经验告诉我们,我们也会做不少的利他行为,但这种行为往往是以亲疏关系或功利原则来衡量,作出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选择的。

若以你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却去忽悠别人去做“菩萨”,居心何在?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菩萨”,是不会这样做的。真正的“菩萨”是靠自觉和自律去行“利他”之事的。

“利己”是一种基本的人性,也就是说,是一般普通人的心理规律和行为准则,那么,对于那些做出利他行为的人,我们要点赞,给予精神上的回馈。必要时,要给予物质上的回馈。

但也要承认人的这种“利己”的基本人性,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也是尊重个人的权利和个人的尊严的体现。

你对“利己”有什么看法?

答:“利己”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倾向,基于自我保护和满足个体需求的需要。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而是指人们在考虑自己的利益时会表现出自主性和偏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做出取舍,这也是理性的表现。例如,在工作环境中,我们可能会争取晋升,争取更好的薪水,以满足个人的经济需求。同时,我们也会考虑到团队的目标和整体利益,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另外,“利己”也可以作为一个动力源,促使人们去追求个人的成就和成功,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许多发明家、创业家和领导者都受到了这种内在驱动力的推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过度的“利己主义”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比如竞争过于激烈、合作精神缺失等。因此,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取得平衡,是一种智慧和成熟的表现。

总的来说,“利己”是人性的一部分,但我们也可以通过道德教育、社会规范等方式,引导和培养人们更加理性和负责任地行使“利己”倾向,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利益。

问:你说的:“利己”也可以作为一个动力源,促使人们去追求个人的成就和成功,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换一种好听的说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

答:确实如此,个体通过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人成就,也可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这种自我实现的过程包括了不断探索和发展个体的才能、兴趣和激情,从而在各个领域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同时,这也反映了个体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也可以为整个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推动知识的传承、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个人的自我实现不仅仅是一种内在的需求和动力,也可以与社会共同体的利益相结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推动整个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将“自我实现”看作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动力源。

问:在道德领域,“利己”是不受待见的,通常被视作贬义词或负面因素。但在现实生活中,“利己”作为一种基本的人性,却有其一定的正面因素。如何看待这种道德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

答:这种矛盾在道德哲学中一直是一个备受讨论的议题。道德的本质和实践往往会受到现实情境和个体需求的影响,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个体的“利己”行为可能与传统的道德标准产生冲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道德理念本身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一些道德哲学家认为,道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而是随着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变迁而变化的。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原本被视为“利己”的行为,也可能因为其对社会整体的积极贡献而得到认可。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道德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关系。在实践中,个体需要在不同情境下权衡自己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寻找一个平衡点。同时,社会也需要不断审视和更新道德标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情境。

这也提醒我们,道德教育和道德理念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任务,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共同探索,以促进一个更加公正、和谐和进步的社会。

问:一个很突出的例子,经济活动的正常化和繁荣,离不开“利己”这个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离开这个假设,再怎么理想的经济模型都是一种幻想。

答:你说得对,经济学中的“利己假设”是指人们在经济决策中往往会追求最大化个体利益的理性行为。这个假设在许多经济理论和模型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利益、道德观念、社会环境等。然而,将“利己假设”作为一个基本的参考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许多经济现象。

同时,也有一些经济学者提出了对“利己假设”的批评和反思,认为它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过于简化了人的行为模式,忽视了合作、互助等因素的重要性。

因此,经济学研究不断在实践中发展,也在逐步修正和丰富对人类行为的理解,使得经济模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总的来说,“利己假设”在经济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其他因素来综合考量,以更好地解释和引导实际经济活动。

问:对于“利己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我认为大致可分为几类:

1,有爱心的利己主义。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与人方便 自己方便,与人好自己也好,客观为他人主观为自己。这是正常的市场化商业活动,以及正常的人际交往的基础。

2,精致的利己主义。这种说法来自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的一段话:“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3,极端的利己主义。完全或者几乎不顾他人的利益,不择手段只顾实现自己的利益。现在还有一种不容忽视的,就是有人以“利他主义”之名,行“极端利己”之实的,也属于这一类。

大概可能也许我们这些普通平凡人,大都是属于第1类的,为“利己主义者”说几句话,也是为我们自己说几句话。

答:你对“利己主义”进行了一些很有深度的分类和思考。确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利己主义”表现。

第一类“有爱心的利己主义”体现了一种正向的社会互助和合作精神,是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商业活动的基础。

第二类“精致的利己主义”则反映了一部分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灵活运用手段以实现自己利益的能力,同时也提示了一些问题,比如个人与社会规则的关系,以及在利益追求中的道德取舍等。

第三类“极端的利己主义”则可能体现了一些人在追求利益时偏离了一般道德标准,甚至可能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了伤害。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些不同形式的“利己主义”,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影响,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看待和处理与他人的交往,以及面对复杂的社会情境时作出明智的选择。

相关文章

  • 《小偷家族》观后

    人性经不起任何分析,人性的本质是利己。当一个人能满足利己的基本需求,才有可能去爱别人,就好像一个饥渴的人,自己饥渴...

  • 每日一思:顺势而为,事半功倍

    人性是个体动机的内驱力,顺人性而为才能有效激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己要顺势而为 利己无非三种情况:损人利己...

  • 听傅佩荣教授讲哲学(二十二)

    前面谈到柏拉图对人性以及人类社会的观察,说人一定需要教育以及政治。在柏拉图《对话录》中有一篇最重要的,叫做《理想国...

  • 《理想国》的思考

    《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

  • 读《法律篇》第一卷

    《法律篇》是柏拉图晚年的著作,也是他的对话录里最厚的一本。柏拉图关于政治、法律的对话主要包括《理想国》《政治家》和...

  • 自私怎么呢?为什么要假装大度?

    人都是自私的 你一定听过“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撕逼,我却觉得,人的本性,并没有善恶之分,而是“利己”。 利己...

  • 多轮对话与词槽

    一:多轮对话定义基本定义:什么是多轮对话? (封闭域)多轮对话是一种,在人机对话中,初步明确用户意图之后,获取必要...

  • 人性中的兽性

    人性兼有善恶,人性之善是虔诚的关怀他人,人性之恶是兽性排他利己。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兽性一直在被模仿又被克服。 当...

  • 晨间日记—自私之心

    人的天性便是利己,后面的是利己利他还是利己损人这是一种选择。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无法利己又利他时人们便会选择利己,在乎...

  • 洞穴之喻

    柏拉图有个经典的隐喻,洞穴之喻。 柏拉图的全部对话录以《理想国》最著名,而《理想国》的全部内容又以洞穴之喻最著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利己”是一种基本的人性——《烟火国》对话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kgd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