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已经成为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大事之一。两个人在决定结婚后,都会做的一件事,就是去民政局办理“结婚证”,有了结婚证就证明两人的关系受到相应的法律保护,保护双方的共同利益。那在古代也有类似的结婚证吗?
其实不管在什么时代,都是有结婚证的,不过古代的结婚证是由男女双方家族私下订立的契约,与现代证书一样,具有一定的法定效力。
《礼记·婚义》谓:“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名焉。必以婚者,取其阳来阴往之义,日入后二刻半为昏”,《仪礼·士昏礼》谓:“昏礼下达”。
古人认为黄昏时刻阳气消退而阴气上升,为阴阳交古之时,因而会选在黄昏之时行夫妻结合之礼,称为“昏礼”,这便是如今的“婚礼”。
很多人认为古代人一旦结婚,是不能离婚的,其实在古代婚姻结构没有成熟时,离婚是相当普遍的,所谓“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去”。不过从周朝开始,建立了夫权制婚姻家庭制度,到了唐宋时期,夫权意识不断强化,女子地位逐低落,也就出现了“一夫一妻多妾”的现象。
古代的婚书分为两种,一种是官方婚书,是由政府或者皇帝颁布或指婚的,会受到相应的保护;另一种是民间婚书,又称为“私约”,是指男女双方不经父母之命,自行订立婚约,这种“私约”在封建立法制度下,是不承认的。
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官方婚约是在清朝,称为“龙凤贴”。龙凤贴是采用印有龙凤图案的红纸,在上面写上订婚双方的姓名、年龄、门第、生辰八字等,以及双方家长、主婚人、媒人的姓名,在选定良辰吉日后,进行换帖,婚姻关系即成立。
民国时期的结婚证不仅有新人的名字、生辰八字、证婚人、介绍人的姓名等,还会有当地市长和民政局局长的亲笔签名,并且此时结婚证书上要求女方的姓名完整,逐渐开始体现男女双方地位的平等。
建国之后,婚姻法中明确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等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制,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子女合法利益的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堪称我国婚姻制度上的里程碑。
上世纪50年代的结婚证是夫妻双方共执一份,填有男女双方姓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籍贯、住址等,右边为男方执有,左边为女方执有,左右内容是一样的,并且两边都印有“团结生产”四个繁体大字,类似于奖状。要注意的是,这时候的结婚证书上是没有双方的照片。
改革开放后,随着法制体系的不断完善,结婚证书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文书,结婚证也“返璞归真”,取消了复杂了图案,由奖状式变为护照式,上面只写上双方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并附上两人的照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文书。
1994年,民政部在全国统一了婚姻登记证的使用,大小比原先缩小了一半,封面印有国徽,里面盖有民政部婚姻证件管理专用章,更加规范并且方便携带。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结婚证在由民政部于2004年统一监制的,封面改为枣红色,印有烫金的国徽和文字,采用安全防伪水印币纸,并将竖排版改为横排版,证书上的内容包括双方的基本信息和2寸合影,崇尚简洁。
2018年9月28日,电子结婚证功能在支付宝上线,也就是登记结婚的夫妻经过实名认证后,就可以在支付宝中领取和实体证相对应的电子结婚证。
结婚证自古以来就是爱情最好的见证者,虽然时代不同,形式、材料、大小不同,但所代表的含义是完全一样的。回家翻箱倒柜,看看你的是哪一款结婚证,快来与小编分享~~
关注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