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上课的主题恰好上了美国的城市化进程,就这个主题做个总结收尾。顺便一提,在学习美国的城市历史时,我更加惊叹我国的发展速度,不禁开始好奇我国的城市化是走了什么样的进程,背后有什么样的动力,但这会是个相当大的课题,还是留到后面有时间研究吧。这里暂且聊聊美国城市化的一些因素。
从国民心理上来说,美国人民不怎么安分,总是想去找更好的地方,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住得更好一些,故而人口的流动性一直很大。另外,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而且源源不断的移民使得这个国家人口增长十分迅速,人口聚集便是城市化开始的一个起因。
交通在城市的演变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的城市一般都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或是对外的港口(尤其是殖民时期的欧洲殖民者落脚多在港口区,例如波士顿、纽约),亦或是水道要塞,例如芝加哥就因为运河的开凿而开始成为城市;铁路的发展也带动了一批枢纽城市的兴起。总之早期的城市兴起多半是占据有利的地理位置。后来的有轨电车、高速公路的兴建更是将城市的面积进一步拓展,城市因此也走上了建成面积越来越大的道路。
美国实施的公共政策也一直在推进对市郊的开发。1933-1934年,美国的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开始着手处理大萧条期间浮现的房地产问题,发布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将贷款时间延长,将首付比例降低,要求购买贷款保险等。另外购房者还会有税收上的一些优惠,买房子比租房子划算,更多的人开始买房而不是租房子。对开发商而言,这意味着巨大的商机,开发新的土地比清理城市中的土地然后重新开发要保险且回报可能更高。随之而来的就是郊区的农业用地和绿地逐渐被开发。
令人意外的是,种族隔离和歧视实际上也助长了这种对市郊的开发。在黑人平权之前前,政府甚至有意进行不同种族的隔离。即使是类似经济条件的白人和黑人,白人更加容易拿到郊区房子的贷款,而黑人很可能要等更久,拿到的房子的条件也更差。这种过滤机制实际上促成了白人逃往郊区,而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留在居住条件并不好的城市中。另外随着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人迁移的还有工作机会和商业。城市中心因为种种原因逐渐衰落。直到今天,虽然规划师希望将人们混合在一起(总觉得有种世界大同的理想),但是人们有意无意还是和同种族的人交往更多,聚集成团。
市镇的发展经历了一些变迁,而人们对于“好位置”的偏好其实也在变化。直至工业化早期,中心位置一直是被向往的。市中心的用地一般包括行政、宗教、政治等用途,富人也往往居住在中心地带,穷人居住在边缘地带。但是随着工业化的进行,城市内的工厂越来越多,工人们只能挤在宿舍里,工厂的污染和噪音让周边的居住环境变得糟糕,这个时候市郊的清净、空气好变成了人们选择居所的重要考虑因素。随着有轨电车的发展,有条件逃离糟糕的城市中心的人开始搬往郊区。后来有了小汽车和高速公路,人们可以逐渐住到更远的地方。现在城市规划师又重新开始看重城市的紧凑布局,提倡步行和公共交通;很多城市提出振兴市中心的计划。那么是去中心住公寓还是选择远郊的大房子?似乎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人们的选择变得更加多元了。
美国的城市走到今天,又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首先是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全球化使得大公司大厂持续寻找更加低廉的劳动力,而很多美国城市的制造业衰落了,需要新的产业来扶持城市的经济。一个城市的兴起和衰落不再是完全取决于自身条件,而受到国际的、国内的甚至区域内各种条件影响。
中心进一步衰落,郊区化的日益盛行导致对小汽车的进一步依赖。
有一些城市由于中心衰落和自然灾害带来的持续性人口减少。
另外,也有一些新的发展机会,即对现有城市空间的重新利用,例如将旧工业区改造成商业、住宅等(但可能存在污染和基础设施无法承受的风险)。
虽然这篇文章写的是美国,但有一些影子在我国的发展中可能也会遇到。例如制造业的衰落让城市失去就业吸引力,例如国际和国家以及区域上的各种力量对于城市的作用,也许将来也可以在这方面吸取经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