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虚假往往导致另一个虚假,第二个虚假有需要第三个虚假来支持它,这样发展下去,直到一个人被缠住在蛛网般的虚假中不能脱身,这种情形已非鲜见。一个人或一类人,如果缺乏对问题寻根究底的精神,他或他们的生活中便随时可发生这种最终被纠缠不清的局面。
——卡伦·霍尼
当一个人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时,他会不断的用各种虚假的尝试、各种防御机制去维持自己表面上的和谐。而正如霍尼所说的,当和谐建立在虚假之上时,他的生活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宛如房子建在流沙之上,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
他为了维持着表面的和谐平衡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从无意识中挖掘出各种措施,包括盲点作用、分隔作用、合理化作用、严格的自我控制、自以为是、捉摸不定、犬儒主义等。
1、盲点作用。
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有巨大的矛盾,而他视而不见。只有当旁观者对他的行为言论进行剖析的时候,才能看到这个矛盾是多么的明显。
比如一直觉得自己脾气很好的人,却会突然大发雷霆,甚至有想要杀掉其他人的念头。
2、分隔作用
将自己的生活及在生活中的事物切分成相互无关的部分。比如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对待家人、上司、外人、朋友、有利益相关的人、为他服务的人,都差别非常大,还自认为自己是合理且绅士的。
3、合理化作用
通过推理过程而达到的自我欺骗。这其实是一种行为归因,个体会通过合理化的方式,让自己当下的行为及获得的结果变得能够接受。
比如,我这次考试成绩差是因为我生病了;我现在过的不好都赖我的原生家庭;我这么做是因为我爱你等等等等。
4、过度自我控制倾向
这种人一般是超理智的,且有一个巨大的超我。但悲哀的是,超我越强有力的试图让自我依照它的意愿行事,被相应压抑的本我就会越沸腾,会在某些时刻让超我溃不成军。
过度自我控制的个体认为情感是可怕的是无法受自己控制的,所以他不允许自己被任何事物左右,试图压制一切的自发性。而过度的压抑必然会引起本我的巨大反弹,比如那些性侵儿童的宗教领袖、那些看起来一言不发的老实人突然的暴起。
当你在压抑情感时,实际也在饲养自己内心的凶兽。
5、自以为是
自以为是既能消灭内心的疑虑,又可以消灭外在的影响。一个人越是认同生活的残酷,就越不能忍受自己的怀疑、犹豫和摇摆不定。他就更倾向于相信自己,怀疑周围的一切,自我孤立,攻击那些妄图去靠近甚至改变他的人。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会常见到的那些已经不愿意改变,认为自己知道的已经很多很好,非常坚定的否定掉一切其他可能的个体。他坚持的认为自己就是对的,并僵硬的按照自己的决定去做,丝毫不愿意去考虑周围。
6、捉摸不定
这是同自以为是几乎相反的表现。这种个体的想法瞬息万变,对他们来说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他们的人格没有整合,甚至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他用一种模糊的空茫的态度,和丝毫不去明确的状态,来应对这个他认为不安全的世界,并认为这才是对自己的保护。而明朗、确凿是一种对自己的限制。听起来有点像边缘型人格谱系的人,变化才是他们最稳定的不变。
7、犬儒主义
犬儒主义在出现之初,实际是褒义的。是不被外物所扰的,享受自己当前能够拥有的时间、空间。而发展到后来,犬儒沦为了一种及时行乐,不受任何道德、德行束缚的享乐主义。真是令人讽刺啊。犬儒者否认和嘲弄道德价值,认为一切是表象。认为在那看起来冠冕堂皇的外皮之下,做什么都可以,只要不被抓住就可以了。他认为人性本恶,认为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人就是会放荡形骸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