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辈子认死理。最大的不幸就是爱争是非。凡事总要争出个谁对谁错,谁好谁坏。……我现在不争了。因为我明白了人世间的事儿,几乎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看你的立场与观察问题的角度。你要站到婆婆那边,你就感到公公是错的。可你要听听公公的陈述,又觉得公公也不无道理。其实公婆都没有错,只是角度不同。
比如说桌子上有个带把的水杯。公婆二人相对而坐。水杯的把子就在公公的鼻子底下。公公说,“这个水杯的把子造型很好,就像人的耳朵……”这是对的。因为公公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得出的结论。而且这个结论恰如其分。可婆婆说不对。他认为公公是在说谎。说他是无中生有,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把子。她说的也对,因为婆婆真的没看到水杯把子。所以这才说公公是无中生有。于是公婆二人开始抬杠。都认为自己说的对。可如果让他们互换位置,他们会不会都认为自己错了?实际上不管他们怎么认为,公婆二人都没有错。就看你站到哪个角度去观察。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观念,不同的观察角度,最后的结论肯定不同。
对生活的理解与体验也是这样。不同的人,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行为方式与生活习惯,对生活的理解体验与感受也大不相同。最现实,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吃橘子——
说甲乙二人各买了一筐橘子。可因为甲乙二人的生活理念,思维模式与生活习惯不同,他们的行为方式也大相径庭。甲是一个很讲实惠的人。吃什么都捡好的吃。即便桔子都有瑕疵,他也是矬子里面选将军,每次都吃最好的。而乙则不同。乙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他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希望筐子里的桔子,永远都是他心目中那个完美无缺的形象。……所以,他每次打开筐子的时候,都要捡那个最烂的吃。他认为,他嘴里虽然没有最好的口感,但眼中和心里却留下了一个完美的形象……
吃到最后,当甲的筐内只有两个橘子的时候,甲吃的依然是他心目中那个最好的桔子。而乙呢,筐内虽然也有两个桔子,可他还是吃了一个,相对而言不太完美的桔子。口感虽然依旧不好,可他的眼中看到的形象,远比吃橘子本身还要让他满足……这件事使我想到两句名言:“同一朵花,蜜蜂吸的是蜜,而毒蛇吸的是毒”。同样的物质条件,不同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就会有不同的体验与感受。乙吃的橘子虽然味道不好,可他心中却有一个完美的桔子形象……甲不追求眼下与内心的完美,却很讲实惠,而且也尝到了生活的甜蜜。甲乙二人的做法虽然不同,但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追求。你说谁对谁错,谁好谁坏,谁正确谁错误?
2022.8.29草于银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