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金融领域,数字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串数据更是一种信任感。前段时间我有一个朋友刚接触基金,朋友圈里转发了一排排的理论知识,点开来满屏的数字看的头晕,朋友说这叫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可是跟着数字选基就一定靠谱吗?未必,这些空洞平白的数字充其量只是现实的投影,甚至有时还会歪曲现实。
误区1.历史必然性
基金建立在股票之上,我们还得从股票说起。比起文字堆砌出的理论知识,投资者更喜欢大量数字表述出数据,因为这样看似更有说服力,于是总有人拿着历史数据预料着历史还会重来。股票市场的未来充满了未知,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恰恰是它的不确定性,我们无法预料未来,正如历史数据验算的精确数字和未来没有共通之处。
能预料股票未来收益的只有两点:经济和情感。经济这点很好解释,就是股票收益=股息率+利润增长率。从情感上来说,这取决于公司未来估值和投资回报折现率。
1980年到1990年那会儿的出现的大牛市,投资收益约为10%,再加上市盈率增长等各方面因素投资收益率极为可观能有7%,股票平均收益率可以达到17%,成为了美股市场历史最高水平。
但是进入了21世纪,情况骤然改变,股息率低到1%,即便利润增长率能够维持,收益率也还是跌到了7%。其次市盈率也不可能永远上涨,如果从31倍回调到市场平均水平的15倍,那么未来十年的投资收益率将会是-7%,也就是说股票未来十年的预期收益率为0。所以你还认为历史收益率可以代表未来收益率吗?
误区2.过分乐观
常常有人说做投资嘛,最重要的就是乐观,于是我们常常见到很多投资者不管是展望过去还是预估未来都过分乐观,严重高估了投资回报率。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常常计算的是名义货币值,也就是说并没有涉及到通货膨胀这一块。如果算上通货膨胀,实际会相差很多,举个例子。
假设在过去的50年里,股票年化收益率为11.3%。我投资了1000元,最后得到212000元。这就是列举数字时出现的过分乐观心态,可是我们真的可以得到这么多吗?扣除掉每年的通货膨胀率4.2%,收益率就只剩7.1%。于是之前算出的212000元就变成了31000元。不少投资者拍拍胸口:虽然21万多变成了3万多相差有点悬殊,不过还好还好。别急,还有呢。假设我们每年还有2%用来交中介费用,那么就只剩11600元,再扣除费率2%,最后就只剩4300元。虽然我们在这个例子中举出数值并不精准,但是从212000元到4300元,就问你心理落差大吗?还相信过分乐观的数字演算吗?
虽然说通货膨胀无法避免,但是投资者却可以通过指数基金降低投资成本,降低换手率来更多的获取市场收益。
为什么我们要列举出不能过度相信数字的几个误区,因为投资者一旦相信收益率来自于这些精算出的数字后,就不再会为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做准备,更不会为不确定性带来的投资收益做准备。换言之,他们更倾向于投资是数字预估,而不确定的风险和收益不在计划之中,从而做出错误的资产配置方案。
数字是我们做投资的必要工具,但是它也仅仅只是工具而非目的。数字可以作为我们评估基金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如果投资者不考虑更有价值的不确定因素,而仅仅坚信数字反应出的现象,这才是真正陷入了数字选基的误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