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上篇)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上篇)

作者: 小花Fenny | 来源:发表于2020-04-29 11:23 被阅读0次

    这本书从去年开始,无论是公众号还是朋友圈,都会看到推荐,看题目以为是一本有点丧、带着浓浓鸡汤文的书,所以一直没有提起兴趣看。这次看了下介绍,里面主要讲阿德勒的心理学,咦,也许可读。

    为什么当我听到是关于阿德勒心理学,就有兴趣了呢?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 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他最著名的、也是被大家所广泛知道的是《自卑与超越》,也叫《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 全书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基础,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缺陷,正确对待职业,正确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理解性,可以说是大而全。每一个曾经、现在还自卑的我们,都建议去读读这本书。 被讨厌的勇气

    我在豆瓣上看到一篇《自卑与超越》的短评,评论者是这样开头的:每一个读、并开始学习心理学的人,最开始想治愈的人,都是自己这个病人。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不厚,花一个暖洋洋的下午,窝在飘窗上、沙发上,就可以翻完。

    本书是一个智者和一个年轻人,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的对话形式来完成,读起来毫不费力,但一旦不影响它的信息密度,我准备用两个篇幅来完成对这本书的理解。

    上篇分为三个部分:

    • 原因论 VS 目的论

    • 自卑感 VS 自卑情结

    • 自由的全新诠释

    原因论 VS 目的论

    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荣格并列为精神病学的三大巨头之一。

    弗洛伊德推崇“原因论”,因为过去发生了什么,所以现在的我如此。而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推崇“目的论”,我们不是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或者痛苦而如此,而是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的目的因素,从而赋予了意义,止步不前。

    例如,作为女孩子,我们会说,因为容易脸红,所以不敢向喜欢的男生表白,解释说,如果不脸红的话,我就会去表白,但事实是这样吗?真相是,因为你不敢于向男神表白,所以你“捏造”了脸红这个原因。

    因为我上台容易紧张,如果心跳不那么快的话,也许我可以做一个超棒的演讲。事实是这样吗?真相是,因为你不敢、你没有上台演讲的经验,所以你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下。

    因为我还不够好,所以。。。
    因为我没ta优秀,所以。。。
    因为我是女性,所以。。。
    因为我还小,所以。。。
    因为我还没有什么经验,所以。。。
    因为我家里没有矿,所以。。。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

    如果限于了原因论,那我们就无法继续往前。想一想那些曾经经历过重大事故、经历过童年不幸的人,为什么有些人可以活成一个励志的榜样?而有些人永远消失在了我们眼前?

    因为,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A:糟糕,今天怎么下雨了?真是倒霉的一天!*
    B:太棒了,终于下雨啦!我可以穿上我新买的雨鞋了!欧也!
    C:咦,下雨也不错嘛,在夏天的时候,正好可以给闷热的天气带来些凉意。

    看,仅仅对于眼前发生在我们眼前下雨这件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态度,你是选择消极的看待,还是积极的看待呢?

    曾经有段时间,我是一个很丧很丧的人,多么丧呢?丧到觉得自己是一个行尸走肉、对未来一点都不期待、连以前最喜欢的旅行也无法让我提起兴趣,仿佛突然之间,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因为,妈妈去世了,当时的我觉得,最爱最爱我的那个人离开了,在此生我再也不会碰到一个像妈妈如此爱我宠我的人了,我的天空一半暗淡了下来。

    我可以一直如此丧的活下去吗?当然可以,为什么不?我可以编制在自己的“谎言”中,因为妈妈走了,所以我才如此的不幸、如此的一无是处,全世界都抛弃了我。

    但,我是不是也可以用另一种态度来看待这个经历呢?

    5年了,在我身体的某处,还有未痊愈的伤口,但现在的我,可以把之前不堪的自己写出来,并且写下了这段文字,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

    我们永远都拥有主动权,你是愿意把主动权给到别人、给到过去、给到环境,还是把握在自己手上?在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有一句歌词对我很治愈。
    在齐衡(朱一龙饰演)终于获得母亲首肯,并且没有家事阻碍来找明兰(小骨),想最后一搏的时候,明兰见都没见,让贴身丫鬟丹橘拒绝了齐衡。丹橘暗示小姐,不会后悔吗?

    明兰说,眼睛长在脑袋前面,总要向前看的。人永远不要向后看。

    是啊,不管过去发生了什么,好的不好的,那些已经发生了,我们也无法改变,我们可以做的,是把关注点放在当下的此时此刻,唯有现在在我们的手中的,是我们能控制的。

    过去塑造了现在的我们,但是现在的我们依然可以改变,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所以,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

    A:为什么这么倒霉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
    B:在年轻的时候,可以经历这些挫折真好,可以让我以后少走弯路,我要好好总结这些失败。
    C:啊,还好是在我本钱少的时候,经历了这次投资失败,如果我的本金是现在的100倍,那真是不敢想象的事情啊。

    问题不可怕,只要我们能找到解决方法。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自卑感 VS 自卑情结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我们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了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

    如果我可以长到167cm就好了,因为我和身高167cm的小姐姐比较后,产生了主观上的“自卑感";我脸真圆啊,我和那些拥有鹅蛋脸的女孩比较后,产生了主观上的”自卑感“;

    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尽管我没有167cm,但是我的身材比例不错啊,腿细而长;尽管我不是鹅蛋脸,但是我的娃娃脸,让我看上去比同龄人年轻好几岁;看,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把自己以为的”自卑“看成是优点还是缺点,这全凭自己的主观决定。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

    但是自卑情结,就是另外一件事情了,它是把自己的自卑或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不相信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

    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中,这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就是一种自卑情结。

    例如“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坏事。它同时可以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例如,虽然对学历抱有自卑感,但若是因为如此,才下定“我学历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之类的决心,反而成了好事。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直面并且改变。

    但是深陷自卑情结的人不是这样,他们用“原因论”来绑架自己,觉得自己无力改变现实。甚至自卑情结严重的人,会有一种“优越情结”。想一想是不是有这样的人,会用名牌来彰显自己?会用“权势”来抬高自己?一直用自己过去的功绩给自己贴金?这些特意自吹自擂的人,也是因为自卑感,因为他们对自己并没有自信。

    而更加终极的武器,是用不幸来支配。通过诉说自己如何不幸、如何痛苦来让周围的人,比如家人或朋友,担心或束缚支配其行为。

    阿德勒指出,在我们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且具有特权。想一想婴儿是不是这样?他们其实总是处于支配而非被支配的地位;就像那句谚语所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大家有没有在阿德勒说的自卑感、自卑情结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有。而且有时候我还会火上浇油,让自己沉浸在悲伤的旋律中,变得更加自顾自怜,而无法自拔。

    人生不是竞争。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也没有必要别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自由的全新诠释

    自由是什么?你是一个情绪自由的人吗?

    你会不会前一秒还比较平静,然后突然就发怒?甚至常常对面的那个人是你的亲人,或者是那些地位比你“低”的人?你会对自己的领导发火吗?你会对对你有用的人发火吗?为什么在这些人面前你能很好地控制住情绪?而对你没用、或者亲近的人,你却不能,是因为人的两面性?还是另有其他原因?

    在书里,作者告诉我们:

    连发脾气都是有预谋的,是为了达成我们某一个目的。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

    小心情绪这个孩子,不要让情绪控制了我们,我们要学会去觉察情绪。在你将要发怒的当口,在心里默念123,看着“情绪”,为什么在此时此地,你要发脾气,你想通过发脾气达成什么目的?威慑吗?还是在掩盖什么?如果发脾气可以解决一切,那为什么还需要理智?

    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在新一季的《歌手·当打之年》里,袁娅维Tia被奇袭成功淘汰之后,花花(华晨宇)来到了她的化妆间,跟她说:在我心中,你是华语乐坛最棒的歌手,没有之一;你做出来的歌十分洋气,都可以“封神”了。

    最后两人相互拥抱。

    花花在鼓励Tia的时候,也在鼓励自己,他看出Tia因为《歌手》在坚持个人风格和迎合大众的纠结,所以他说他不希望Tia怀疑她自己做的音乐,而是要坚持更开放更前沿更国际化的音乐风格,让音乐形式更丰富,而他自己在这季《歌手》里又何尝不是呢?这是一种惺惺相惜,或者说一种互助?

    自由是什么?

    自由是不在乎他人的看法,不因为别人的看法或者决定,而影响自己,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而不把精力放在别人身上,因为我们无法左右别人,但是可以控制自己。

    不影响市容、不犯法、不发影响不好的影音内容文字,我有绝对的自由在朋友圈、在公众号发我喜欢的图片、音乐、文字;只要发的是我喜欢的、是我坚持的、是我认为好的,就可以,而最终获得了多少的赞、多少评论、多少阅读数、多少“好看”点击,都不是我所能控制的。

    如果为了不能影响的结果,而郁闷或者担心,是不是很可笑。

    读到了这里,大家是不是对于书名《被讨厌的勇气》,有了一点感觉,为什么作者取这个书名?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能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如果要改变对世界或自己的看法(生活方式)必须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我们不可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也不可能让时针倒转。如果你成了原因论的信徒,那就会在过去的束缚之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

    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你的未来在你自己的手上,在此时此刻,而不在过去曾经发生的事情上。

    上篇结束。

    敬请期待下篇。

    推荐阅读:
    《明星员工火箭升职秘籍》(不看后悔)
    《职业确定是最大的认知陷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上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klg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