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这句话,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也写在《道德经》里。东西方的先哲不约而同把它放到如此之高的位置,也许也说明了它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在心理学中叫做「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指的是对自我的清晰认知、透彻了解和合理评价,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自知」。
二、为什么要认识自己?
我们的大脑会有一个功能,会把我们生活中经历的事件,接收到的信息,我们内心的想法和反应,以及我们所作出的应对,等等这些东西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自洽的整体,从而构成我们的「自我」。这个由大脑所建构出来的自我,就叫做「叙事自我」(Narrative Self)。
如果不够自知的话,会有什么问题呢?如果你所构建出来的「叙事自我」是彼此矛盾的、难以相容的话,就会导致我们常常会遭遇到自己无法逾越、无法克服的「认知障壁」。我们被这些障壁阻断,无法越过去,也无法绕过去,因为在我们的「叙事自我」里面,这些障壁本是不应该出现的,但实际上,它们就是出现了,而我们的经验无法理解它们的存在、也无法解决。这其实就是许多人在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困扰的来源,也是造成我们内耗的一个重要因素。
「自知」可能未必能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幸福,但它可以帮助你更清晰地了解你的能力边界和认知边界,从而规避风险,避免陷入自己所无法处理的事态里面,也避免钻牛角尖、停留在内耗、后悔和沮丧之中。反过来,「不自知」也许能给你虚假的满足感,但长期来看,这种虚假的满足感一定会在某个时刻被戳破、引爆,从而让自己陷入「认知障壁」的围困里,无路可走。
三、如何认识你自己?
要想正确的认识你自己,首先要清楚自己认知偏差的根源,然后才好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协调好自己对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的调用。
比如:如果我问你:你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比较擅长的事情是什么?你会如何思考呢?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从这两个方面去思考:要么,是从近期发生过的事情里面,选一件记忆犹新的、觉得做得还可以的事情;要么,是选出一件对自己影响深远的、印象深刻的,受到出乎意料的赞誉和认可的事情。
前者就叫做「易得性启发式」,也就是「更容易被想起来的事情」;后者叫做「代表性启发式」,也就是「更难以忘记的事情」。
但这样得出来的结果,真的能够代表真实的你吗?其实是很困难的。
它无法排除掉运气、环境、资源、支撑等因素的影响,更无法代表你真实的水准和能力。
但久而久之,这种思维方式所造成的观念,就会不断堆积在你的认知里面,从而慢慢地造成你对自己认知的偏差,遮掩住你的视野,让你无法更加清晰地看清自己,这是过于依赖感性的结果。
但过度依赖理性会怎么样呢?
过度依赖理性的人,很容易陷入一个陷阱,就是「过度反思」。
他们会过于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关注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关注自己离心目中那个「完美标准」有什么差距、差距有多大,一遍又一遍地在内心反刍,告诉自己「我不应该再犯这些错误」……
从而很容易忽视:其实你所关注的错误,很可能只是无伤大雅的一个碎片;你过度的反思和自省,其实对行动帮助不大;而你反而会因为一遍又一遍地让自己沉浸在恐惧之中,从而失去了行动的动力和勇气。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很容易放大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从而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产生消极的偏差。
针对上面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做好呢?
那就是,在生活中灵活地应用感性和理性。也就是:用感性提供材料,用理性进行分析。
还是拿前面那个例子说明。别人问「你擅长什么」,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是什么呢?不是在当下去回想和思考,而是在平时就需要有意识地去积累。
在工作中接触各种不同的场景、操办不同的事情时,就可以多沉浸进去,去感受:
我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感觉是愉悦,还是无聊?
我对它是否有进一步探索的好奇心,还是只是公事公办、毫无兴趣?
我在做这项任务的时候,是感到很流畅、很舒服,还是非常艰涩,需要经常停下来思考?
我能很自然地进入心流状态里,还是特别容易分心和走神?
别人对我的成果是什么样的评价?是很满意,还是不够满意、勉强能用?
……
回答这些问题,依赖的不是理性,而是感性。不要束缚住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而是忠实地记录下来自己内心和状态的波动,问问自己:
我现在感受到的情绪是什么?是哪个细节、哪个环节,让我产生这样的情绪?
这个过程中,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只需要专注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可以,忠实地把它们记录下来就好。要相信,你的内心不会欺骗自己。
当然,由于人总是会有状态的波动,所以一两次的记录不能说明什么。最好是把这种做法变成一个习惯,每天完成日常工作,或是定期对项目进行检视时,都可以做一遍,问一问自己内心的实际感受。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经常会讲到多做日志和复盘,其实指的就是类似这样的记录。
接下来,你要做的是什么呢?
就是用自己的理性,去对感性所收集的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去思考:
这些收集起来的材料有没有什么共性?
是什么样的事情和任务,会引发我的好奇/愉悦/成就感/无聊/困难/烦躁……?
我能不能总结出一些简单的规律,来讲清楚我的倾向?
换言之:感性收集关于事情和情绪的原材料,理性则是对这些原材料进行总结、提炼,抽象出一个个规律出来。
在调用理性进行总结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的就是:不要过多地沉浸在「我是不是又做错了」的思维定式里面,而是要跳出来,拔高自己的视野,尽量把自己从「那一刻的自己」里「抽离」出来,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冷静地俯瞰自己。
唯有把感性和理性良好地结合起来,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我们才能对自己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是什么呢?是自我跟外部世界的碰撞。
山本耀司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很多人的一个认知盲区是什么呢?就是过于关注自己,从而忽略了「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的。但实际上,我们对自我的认识,跟别人对你的认识,往往是不重合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做「自我-他人不对称模型」(Self-other knowledge asymmetry,SOCA 模型),指的就是:
对于情绪的判断,我们往往比他人更准确;但对于跟智力相关的判断,他人往往比我们自己更准确。
为什么会造成这个现象呢?主要就是因为前面讲过的「启发式」。过度依赖于启发式,会使得我们的记忆和思维进行过滤,把那些平平无奇的信息过滤掉,只留下印象深刻的、记忆犹新的、给予过较强反馈的信息,从而为我们的「叙事自我」,填充进大量虚假的、片面的信息。
这就导致了,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会由于真实的情况,从而形成「积极偏差」。
所以,一个非常重要的做法是什么?就是不断去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去接触更多的人,跟更多的人建立联系。可以是合作,可以是友谊,可以是沟通和交谈……
在这种联系之中,去打破自己的「积极偏差」,让自己意识到: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厉害」的人,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很出色的领域,原来我对自己的评价可能是不准确的、真正优秀的人是这样的,原来还可以有这样的行业、可能性和生活方式……
进一步,这种拓展认知边界,又能够不断碰撞出火花和灵感,为自己提供更多的机会触点,让自己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许多自我感觉良好的人,许多固执、死板、优越感十足的人,往往都有一个共性:就是视野都局限在自己身边的小世界里。他们很容易坐井观天,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全然不知道世界有多么广袤。
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当你跟别人进行交互、合作的过程中,你也可以经由别人对你的评价和反馈,来更加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水准。
如何更好地找到自己的长处呢?一个行而有效的做法就是:跟别人闲谈的时候,问一问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了解别人对你的看法 —— 这往往会比你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更重要、更有用。
比如:
如果用3个词形容我,你会用哪3个词?为什么?
这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你在别人心目中的第一印象,往往也就是你跟别人交往过程中,最直觉、最下意识表现出来的特质。
如果你想花钱购买我的时间,你希望我能帮你做什么?
这可以直观地反映别人对你的评价,帮你了解别人对你能力、长处、优势的认知和判断。
我有没有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做得不够好?有没有哪些细节,你希望我能换一种做法?
这可以帮你了解你对别人的影响,帮你打破自己的认知盲区,了解到你自己觉察不到、发现不了的盲点。
当然,可以不用如此直接,而是应该按照场合、气氛,「适当地」去询问,这就需要考验你的沟通能力了。
简而言之:只有把自己跟外界的交互和联系结合起来,我们对「自我」的认知,才能变得更加完整。
最后,简单提几个问题,可以进一步帮助你去思考: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Tasha Eurich 提出了7个自我觉知的角度,分别是:价值观,热情,志向,环境,行为模式,反应,影响力。我把它重新提炼成了三大维度,分别是:
1)我是谁?
这是对于「现在的我」的判断。主要包括:
能力:
我擅长做什么的事情?不擅长做什么样的事情?
环境:
在什么样的环境和氛围里面做事,我会感到如虎添翼,非常舒服?
反应:
当我遭遇到外界的刺激时,比如机遇、风险、威胁、突发事件,我的情绪和下意识的反应一般是什么样的?我通常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2)我从哪里来?
这是对于「根基的我」的判断,主要包括:
信念:
我有哪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对于这个外在世界的规律和法则,我相信些什么?不相信什么?
价值观:
哪些事情是我的原则,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我如何判断一件事情的好坏?
3)我要去哪里?
这是对于「理想的我」的判断,主要包括:
目标:
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过上一种具体什么样的生活?
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会感到非常快乐、满足,特别容易进入心流?我希望能够做出什么成果,来证明我自己?
我希望别人如何评价我、称呼我?我想用一种什么身份去认识别人、跟别人交流?
这些问题,你现在未必有答案,未必有肯定的、明确的、正确的答案,但不要紧,慢慢来,毕竟如同前文所说:
认识自己,本来就是需要用一生去践行的功课。
最重要、最核心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 天赋:什么是你自然而然、反复发生的思维模式、感受与行为方式?
· 核心价值观:什么是人生中对你最重要的事?
· 深层热情:什么是你海水也无法冷却的热情?
· 思维边界:什么是你思考和做事时无法被看到,却始终存在的对人对事的各种思维假设?
· 人生愿景:什么样的人生是你真正想要拥有的人生?
· 使命:什么是你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根本的理由?(关于使命,它不仅是通过认识自我就能达成的,还有其他,以后再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