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都以为“诗”就是拿来背的,背会了应付考试或者显摆才华。在文章里面加上一两句诗也总是能起拉升文学品位,有益无害。如今才知道,这样读诗不仅蠢笨无趣而且暴殄天物。
在作家刘应、刘威老师的新书《假如历史是首诗:藏在古诗词里的两宋史》里,非常有心地把一首诗的作者介绍、创作背景、与作者有关的趣事、与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历史资料串起来,让我们能够手持资料卡、说明书,轻松、快速地与作者同频,从而读懂他的人生、他的诗。
我们拿书中所讲王安石的两首诗为例,体会一下这种闭环阅读的好处。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两首诗就从字面看,其实很好理解。《元日》是写新年来了,大家都在喝酒庆祝,千家万户都在辞旧迎新,把旧的桃符换成新的。《梅花》就更好理解,就是写了一处景色,墙角的梅花冒着严寒开了,为什么远远看去就知道是白梅不是雪呢?因为梅花传来幽香啊。
到这里可能也就“学”完了,然后我们知道在过年的时候可以背一下《元日》、看到冬天的白梅就吟一下《梅花》。然而徒有其表,其实一无所知。
我们补充一下作者简介和创作背景,再来试试。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为了北宋的国富民强呕心沥血,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
《元日》这首诗是王安石47岁时所作,那时诗人刚刚开始筹划变法,第二年主持变法。所以过年期间联想起变法开始的新气象,有感而发,踌躇满志。
《梅花》则创作于王安石53岁时,也就是6年后。那年天下大旱、百姓流离失所,王安石也因主持变法而两度被罢相,心灰意冷,退居钟山,他的艰难处境与傲雪凌霜的梅花有共通之处,所以写了这首诗。
那么,再来重读这两首诗,可能我们就会在开启新征程的时候想到《元日》,又在失意不放弃的时候背一背《梅花》。
如果再进一步了解当时宋朝“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局面,就能知道王安石立志变法的决心由来和此事的艰险。加上文中提到的趣味故事又可以看到王安石敏而好学却性格执拗,所以变法之路毁誉参半。
由此,最终才能对王安石的形象和人生遭遇有一个初步但相对完整的了解。这时再读他的诗,就能隔着时代与他共鸣,才能不辜负这些千古名作。
如此读诗你会懂;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苏轼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振奋之言,是多么得激励人心;写出“争渡、争渡、激起一滩鸥鹭”的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为何又会写下悲愤异常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懂人生,才会懂诗。
正如著名作家沈嘉柯老师为这本书所作序言中所说,“文学经典绝不沉闷无趣,其生命力恰恰在于内在的丰富审美趣味,对人性的洞悉,精彩的叙事,深刻的悲悯,才能流传下来。”但,“亲近经典”并不容易。
那么这本《假如历史是首诗:藏在古诗词里的两宋史》的书实际上就是提供给我们一种学习方法,告诉我们学习一首诗词应该去查找哪些方面的资料。本书就是一个入门级的诗词资料卡合集,入门了,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