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刚刚领到写文章这个任务的时候,胸口就像被什么东西压住了似的,胸闷,我知道这是自己遇到压力时旧有的一种身体反应模式。(想到小学时,妈妈总是嫌我作文写得不好,前三年的作文几乎都有她或者《作文大全》帮我完成,直至高三,甚至到大学,作文都是我所有学科中的硬伤。)面对任务,我问自己到底要不要突破,否则就永远卡在这个循环里!突然某一天,再次想到写文章时,我仿佛“看到”自己的身体被撕碎一般,我知道那个“执”松动了。
这两天写文章时,每天通过觉察也都会有一些心理上的变化。其实,文章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一个人内心的表达,自己写完文章自己看,也会有惊喜——认识到了自己新的表达模式,然后重新修整,其实也是整理自己思维方式及认知方式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样是一个自我疗愈的过程。
这,就是“觉察”的力量。
何为觉察?
觉,感受,辨别,醒悟;察,观,知晓,看到。
无论是心理学,还是灵修,亦或是佛教、道教中的修炼,都会强调觉察的重要性。只不过不同的法走不同的门,其结果殊途同归,可以说觉察是照见自我,改变自我的必经之路。
心理学中,格式塔治疗学派就很强调觉察、当下,即专注于此时此刻的念头、情绪、躯体反应。我的大脑中有哪些念头飘过;此时我是愉悦的,焦虑的,还是愤怒的;我的身体正在做什么,是什么样的姿势。无论觉察到什么,看到就好,知道就好,不需要大脑加以评论,判断。大脑一旦运行,就不是觉察,而是思考!比如说,出门购物,突然发现最近买的东西都是紫色的,仅限于发现和知道,这是觉察;一旦在想“为什么”,这就是思考了。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觉知中,觉知的内容更倾向于我们想要知道的人事物及情绪、状态。而觉察中的“察”,则更强调“洞察”、“探索”。探索什么?探索我们平时回避的,不愿意看到的“未知”的内心世界,即我们常说的潜意识。如果说意识是露出海面上的冰山一角,那么潜意识则是海面以下无限宽广而深邃的部分,包括思维模式,感受,情感,观念,恐惧和欲求。潜意识不被我们所觉知,却无时无刻不在控制着我们的行为和认知。觉察能够帮助我们看清自己,但也可能会带来一些痛苦,需要一定的勇气去面对。其实,看到了,就是觉察。在觉察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以感知内在的冲突,调整自身内在的分歧与对立,借由觉察,我们发现真实的自我,重新整合自己。
从自身分离出来的金三角那我们何时,如何觉察?
生活中,当我们与外界产生接触时,留一只眼睛作为观察者的角色在高空看看自己的生命发生什么了?
当自己看到某人(对方)不舒服时,是否能够即时停下来让观察者看一看自己怎么了。“这个不舒服是什么感觉?带给我是什么样的情绪?是否有身体上的反应?是他的哪一行为或者特质让我不舒服?这种感觉是否似曾相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中被流传最广的一句话就是“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当我们习惯性的对他人(对方)进行评价和批判时,请留一只眼睛看一看自己怎么了。别人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心发生了什么变化,哪一部分被碰触了。
工作中,我们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在我们为对方做治疗时,我们可能也会有某些情绪或者创伤被激发,那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再适合为对方做治疗,伤人伤己,建议换一个治疗师。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看看自己怎么了。
有时间的话,也可以通过打坐、冥想、行禅等其他方式与潜意识连接,觉察我们的每一个知、情、意、行。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可以觉察,连接当下的自己,勇敢地触摸过去我们回避、没被觉察的部分,思维模式,感受,情感,观念,恐惧和欲求。体验生命的广阔和深度,使得我们的心胸更加开阔,内心更加宁静。
让我们一同在觉察中前行,祝福所有的家人们!
“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或许某一天,我会爱上写字^_^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