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到改革这个词,我们就很有压力。毕竟我们待在舒适区时间长了,都怕改变。改革要让你离开舒适区,所以我们刚开始都会不舒服。
其实改革天天都有,有一个词最能描述当今中国--那就是日新月异。我这个人,驾龄不短,十年,技术不高,不知何时就违章了。所以经常和交警队打交道。去年我在车管所交罚单,用现金,后来,我得去银行刷卡,今年上半年我智能自助缴费,我好不容易搞懂了机器,前两天又还app缴费了。我用血淋淋的教训见证了中国日新月异的进步啊!这十几年来,我们的购物方式,通讯方式,交通方式都在发生变革。
如果高考不改革会怎样?不改革,我们的学生会抱着书本,寸步难行。不改革,我们的学生毕业就是失业。所以高考改革,是早晚的事,是自然的事情。所以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克服抵抗情绪。张开手臂迎接高考改革。
对高考改革我有两点思考。第一,高考改革反映了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标准的变化。高考是个方向标,它的评价标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人才培养的方向。新高考两依据一参考的选拔标准,让人才的选拔标准从一元走向多元,从注重终结性转向,终结性和过程性的结合。
以前我们侧重知识掌握的多少来选拔人才,这样确实选拔出了一些优秀人才,但也有弊端。前两天有这样一则新闻,上海一名48岁的海归硕士,6年前毕业回国,居然不出去工作,而是天天宅在家里,白天睡觉,晚上打游戏,靠他82岁且患有尿毒症的老母亲养活。
当母亲试图通过法律手段逼他出去工作时,他却埋怨这都是妈妈害的。如今妈妈一气之下把他告上法庭,并对法官忏悔,我有罪,我以前的教育是错的,我不应该只注重他的学习,而把一切都替他包办,我有罪。八十多岁的老母的忏悔,让人心酸啊!
所以新高考的选拔标准无疑是个正确的方向。但是,我也有担忧。但是如果没有科学而统一的标准,很容易让这项制度流于形式。比如综合素质评价中思想道德的考核,会不会没有监督评价机制,会不会助长伪道德甚至腐败。比如社会实践,暑假我让孩子参加了晋城首届兵器展小小解说员的实践,听到很多家长孩子议论,参加这个主要是小考中考可以加分。比如艺术修养,学生会不会为了加分,加入考证大军。所以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测评标准,才是当务之急。不要让改革的初心变质。
二,不分文理的3+X通才选拔模式,打破了文理的界限,是对人知识结构的一次大调整。更是对人的尊重。马斯洛生存理论认为,现在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追求多种多样,所以对成功的定义也就多种多样。需要的人才多种多样。我们需要整合性人才,投资界有这样一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成功不是你拥有多少资源,而是你能调动多少资源。比如共享单车。比如,成功不是你把很多事情做好,而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给人的自由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一个社会选择的权利越大,它的文明程度越高。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是对人的尊重。
但是如何选科的问题又产生了。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同时又适合个人的职业方向,在此基础上合理选科。比如医学选取哪些科目,新闻学必选哪些科目?学校要提供参考。
第二管理制度的变化。走班制实施后,不同班级的学生临时聚集在一起,如何保证课堂纪律,学生的班级凝聚力减弱,如何保证学生的集体意识,这都给班级管理增加了难度。
还有如何排班,安排教师上课,有的科目选取的少,有的多,如何重新分配师资……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政策的落地不能拍脑袋决定,更不能生搬硬套。调查问题是十月怀胎,解决问题是一朝分娩。
虽然,前路坎坷,但本着对教育和热爱,担当,执着,我们要发扬锲而不舍执着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育人为本,不忘初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