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你对待吃的态度就是你对待人生的态度。
我见过吃饭一筷子夹到盘子中间,不停吧嗒嘴的,也见过不停用筷子翻来翻去像探秘一样表达着不满的,更见过一盘菜上来净挑自己喜欢吃的,还有吃的碗周边像小山一样堆满了垃圾的,还有吃鱼吐刺不停呸呸呸的,还有吃鸡脖子鸭头等随便一吃啃得极为不干净的……我从不认为这些是小事情,在这些行为的背后是一个人的教养,修为,性格和他对待人生的态度。我甚至固执的认为不能吃到一起的两个人是没有办法成为挚友或是夫妻的。
小时候姥姥一个橘子可以吃上一天,上午吃一半,下午再吃一半,每一瓣儿都会去橘络去皮再把嫩嫩的多汁儿的肉儿放到嘴里,或甜或酸,不多不少,就一个。姥姥吃玉米时也极为讲究,每根玉米都是用勺子头一次一排的,从头到尾的铲下来,慢慢地咀嚼。虽说那时候是因为她牙口不好,但是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那是一种极为优雅的美丽,更是一种对食物的认真,一种尊重,一种对平淡生活打心底的热爱。
父母对我吃饭要求有些苛刻。我小时候父亲是坚决不允许我吃饭中途去卫生间的,有几次他严厉地批评我,让我忍着,所以后来我吃饭前都会问自己要不要上厕所,然后再乖乖的坐下来吃饭。母亲也曾告诫我吃饭时少说话,吐鱼刺时要动作轻柔,垫一张纸,不可以直接吐在桌子上。每次吃完饭碗里有几颗米粒也是会被父亲责备的。但规矩的同时也有着一生都难以忘记的温情:是母亲一脸‘嫌弃’的吃着父亲给她的鸭蛋黄儿,是我们互相谦让着最好吃的一块儿鱼肉。几十年来父亲总是最后一个离开饭桌的,他总要等我俩吃完了才会舍得把所有的饭菜统统地划了到碗中,我听到的那是最美的筷子与碗碟碰撞的声音,叮呤当啷。
长大后,我发现无意识养成的习惯竟然也包含着自己的生活哲学。小时候吃甜瓜,吃到头儿最苦的地方自己从不吐,我都告诉自己,快吞下去就好了。有时候会藏一只虾在妈妈或者我的碗中,感受等待中的期待,然后是惊喜的一瞬间。也会把爱吃的肉和不爱吃的蔬菜搭配着吃,让一切均匀不失衡。有时也会把最爱吃的鱼肚子留到最后,作为奖励自己的一次极致体验。
年少时看妈妈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小山高的要洗的碗筷,油烟,发誓将来家里一定不要设厨房,自己坚决不做饭。却不想现在每日都会在厨房里跳着舞。透明罐子中的肉桂八角陈皮,生熟分隔的木质菜板上切块的土豆豆角,铸铁锅中的国民红烧肉,一块儿干净的擦手布和围裙,简洁漂亮的碗碟盘。从书房到厨房,是从一个天堂到另一个天堂。美好的味道,用双手将食物混合,认真的装盘,吃到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踏踏实实的劳作。不要骄傲自己十指不沾阳春水,你永远无法体味到自己的温度,指尖处流淌的食物的香气和人生的美好。同样,一个会吃的人定是一个对生活饱含热情的人。他不会对吃什么都很将就,不会一炒一大锅然后顿顿热着吃,不会长久不变的吃着同样的菜谱;相反,他会对食物保有极大好奇心,愿意尝试新的事物,喜欢少而精,这样的人多半不会亏待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的。就算每个日子平淡甚至难熬,食物都会帮他抚平,帮他过得风生水起。
我总固执地从饭桌上判断一个人的品格。我第一次跟我先生吃饭时就对他有几分好感,因为他会跟我比赛谁能把鸭头吃得更干净,之后我看到的是平分秋色。一个愿意在你面前如此私密化的吃东西的人多半是对你坦诚相待的,当然一个能对鸭头如此认真的人多半也是不肯对生活马马虎虎的。一群人吃饭第一个夹最大一块儿肉的人不是缺心眼儿就是太自私,而一个愿意把鱼肚子最好吃的那块儿肉留给别人的人大多会善解人意。砸吧嘴吃什么都无感的人必定对生活和他人极为苛刻,而不挑剔不浪费的人多半品性坏不了哪去。有时候不见得食物到底有多好吃,但是自己从小养成的习惯就是由衷的欣赏品尝赞美每一道菜,当你习惯了吃一口后发出‘嗯’之后,你会发现整个人幸福了很多。有一种人就是看上去吃什么都香,有一种人就是满汉全席摆在眼前也愿意唉声叹气眉头紧锁。当然生活不会亏待前一种人。
我是从手蒸馒头,猪蹄黄豆酱中长大的孩子,小时候的日子再苦,家里也不敢对吃这件事情有半点懈怠。无论是每日的正餐还是午睡后的一盘子水果,我学会的都是对食物的尊重和对吃的崇高敬意。如今我更愿意为家人做每顿丰盛的早餐,来表达彼此的爱和对每日生活的期待和感恩。姥姥生命的最后几年,就算舌头都秃噜皮儿了,也从未吃饭时皱过一次眉头,说过一句难吃的话;相反,家人买来什么,她都会兴致盎然地尝尝。她将我父亲买来的大果冻放在窗台上,不时吃上一勺两勺,那乖巧淡然的样子美丽极了。
想要了解一个人就多去跟他吃几次饭,这种古老却又深刻的表达方式表达的就是你对人生的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