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观过的幼儿园有十几家,我发现所有的幼儿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每位园长都会强调:学龄前的孩子需要学会3件事,这3件事比孩子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是家长和幼儿园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这3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这3件事是什么。
学会准备好(Be Ready)
有一位幼儿园园长说,现在每个家长都想培养“天才”儿童,恨不得从孩子出生开始就教他认字、数数,以为这样孩子上学后成绩就会好。但我们却忘了,让孩子学习,首先要把“硬件基础”——身体和头脑准备好。这些准备工作没做好,上学后即使你给孩子找全美最好的老师,他也不可能学好。
这里说的准备工作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身体准备好,能够保持坐姿正确;
第二,头脑准备好,愿意积极参与活动,遇到困难会自己思考或寻求帮助,能够听从并且遵守游戏规则。
对于坐姿正确这一项,我以前没有留意。大概从小D14个月开始,她的认知老师就要求我给她买一套小桌子和小椅子。她是“自由”惯了的人,一开始坐在椅子上显得“坐没坐相”,而且刚坐一会儿就想下来。
认知老师要求我们每天要在小桌子上进行一段时间的游戏,每次小D坐在小桌子前,我们就会提醒她:“脚在哪里?放地上了吗?手在哪里?放桌上了吗?身体在哪里?坐笔直了吗?一段时间以后,小D的坐姿明显好了起来。随着坐姿变好,她的专注力也提高了,真的可以坐定专心玩一些玩具了。
小D2岁以后,认知老师提出了“Give me five(完成5个步骤)”的概念,每次小D坐在桌子旁开始玩游戏之前,我们都会一起检查这5个方面是否做到位了:
我的身体坐直了(My body is up tall);
我的眼睛在看了(My eyes are looking);
我的耳朵在听了(My ears are listening);
我的嘴巴不说话了(My mouth is closed);
我的脑袋在思考了(My head is thinking)。
这5步是“准备工作”的细化。一开始小D对这些要求很懵懂。但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她就明白了。比如,有时读绘本读到一半她走神了,我就会用这个提醒她:“你的眼睛在看吗?”等到她回过神继续看绘本时,我会再补充一句:“小D的眼睛在看了。”
你看,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提醒,却帮助小D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不能指望“散养”6年的孩子,进入小学后一下子就懂得自控,这些好的习惯都是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养成的。一句“准备好了吗”的提醒,不仅能让孩子改变姿势,更能提醒孩子保持良好的专注力和自控力。
学会负责(Be Responsible)
有不少孩子上学后没人监督就不写作业,因为磨蹭上学总是迟到,上课不专心听讲。
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本原因是孩子不懂得对自己负责,因为他所有的起居安排都是父母负责的,吃饭有人追着喂,家务一点儿不用做,玩具乱扔由家长跟着收拾。
从小到大,孩子没有机会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人,需要为自己负责。这种思维模式一直伴随到孩子上学,当年追着喂饭的妈妈,就变成了盯着他写作业的妈妈。
这时,亲子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家长越帮忙,孩子越认为“我不做没关系,反正有人催着我做、帮着我做;即使犯错也是别人的错,跟我没关系”。
因此,在学龄前要让孩子学会的第二件事,就是为自己负责。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父母要明白自己和孩子的界限在哪里,能够做到不越界、不包办替代,除非孩子主动寻求帮助。
比如,孩子不想吃饭,家长就应该尊重他的选择。也许你担心他待会儿会饿,但不让他体会到饿的感受,他就不懂得到了饭点就应该吃饭。
比如,孩子玩过玩具后扔得到处都是,家长应该告诉他,这是你的玩具,玩好后需要把它们归位。也许你带着孩子一起收拾玩具会很慢,但只有这样,他才能体会到自己是玩具的主人,才能对玩具负责。
再比如,让孩子参与日常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告诉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员,每个人都有责任付出劳动,而不是一味索取。
这些事看起来都很小,却能够很好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一个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孩子,今后才能对学习产生自发性。因为他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父母的事,也不是老师的事。
学会尊重(Be Respectful)
学龄前孩子需要学会的第三件事,就是尊重。换句话说,家长需要帮助孩子从“个人”逐步过渡到“社会人”。
现在的家庭基本都是“4+2+1模式”,很多孩子在家是“老大”,;见到自己喜欢吃的菜,就端到自己跟前;家里所有好吃、好玩的都是他的,不开心就会发脾气……孩子的这些表现也许在父母、家人的眼里并不算什么,但在别人看来,却是没教养、不懂得尊重别人的表现。
所有的教育最终都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有担当的个体。成绩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当孩子变得独立又有担当时,好成绩只是水到渠成的自然产物而已。可惜,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够想明白这件事。”
愿所有的父母一起共勉,愿我们都能尽早想明白这件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