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悦读伴我成长——职教学生读党报”活动的参与者刘子轩。今天,我想分享的是我观看视频《畅游网络也不要忘记走进图书馆》的感想。
视频介绍了一座乳白色、形如璞玉的建筑,它就是上海图书馆东馆。一座图书馆,不仅是人们阅读的空间,还是大家学习、交流、创造的空间。当前,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力量,公共图书馆正不断“修炼内功”,从曾经单体的公共服务设施转变为集藏、借、阅、咨、视、听、创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
看完视频,我想起了以前读过的几个关于图书馆的故事。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成就就离不开与图书馆结缘。他1976年参军,最初是警卫战士,通过一个当图书管理员的战友读了很多书。后来莫言自己担任了图书管理员。在为期四年的图书管理员生涯中,莫言不仅阅读了不少哲学和历史书籍,还将图书馆里文学书籍全部看过。工作之余,莫言自修文学,并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没多久就在部队的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不少好文章,这段图书馆文学积累的经历对莫言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今年初,江苏大学仵宏昊因全年 " 泡 " 图书馆时长达2554小时而冲上热搜,他在2021年度全年每天 " 泡 " 在图书馆的时间平均都在7小时左右。后如愿以偿 " 上岸 ",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拟录取。
还有一位神奇的宿管阿姨原梦圆,她在上海交通大学当宿管,每天坚持去图书馆自习,今年和儿子一起考研,成为同一届研究生。儿子被复旦大学基础数学专业录取,自己则被广西大学录取。
想到这,我也忍不住问自己:上次去图书馆是什么时候呢?还是暑假吧,而且整个暑假仅仅去了一次。没有去图书馆的假期,我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哪里了?细思极恐,大部分时间我都给了手机给了游戏给了小视频。大量的游戏时间让我成了“圈子里”所谓的高手,获得了所谓的存在感成就感。大量的刷视频让我觉得好像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其实放下手机啥都不记得。进入手机世界,我和身边的亲人朋友的沟通交流少了,看书阅读就更静不下心来更体味不到趣味了。
而当今社会,像我一样的中学生不在少数。
据央视新闻报道,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6本,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仅为21.05分钟。而新华社发布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9.5个小时,每天4.2小时。
我想,这也是国家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力量,修建大型公共图书馆的原因之一吧!
阅读可以真正开阔我们的视野和心胸,让我们领悟生活的真谛,还可以培养我们的耐心和专注力,可以提高自我修养,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秀之气。
让我们放下手机,走进图书馆,在书的世界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健康成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