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向奶奶告状:那个孩子在打我,那么这个孩子的奶奶很可能会朝那个孩子说:不要动手打人。
可是,这种来源于亲密关系的偏好,让这个奶奶忽视了另外一个事实,先动手的是自己的孙子。
影响人们做出判断的一个核心要素是:先出先赢。
先告状的孩子,往往会赢得更多同情和关心,所谓占得先机,先说话的孩子,是事情的第一表达者。
人们对最先接触到的信息,往往没有什么思辨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当一件事情发生后,第一篇报道的文章往往就成了真相。
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就是这个意思。
不仅如此,在商业世界,同样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先走入大众视野的某种风格的歌手,往往会让这种风格的其他歌手没有发展的空间,假设,长久以来,A歌手唱歌喜欢戴一顶红色帽子。
只是A歌手缺少机会,只能做一些酒吧驻唱的工作,而B歌手看到了A歌手的帽子非常喜欢,在参加选秀节目时,戴了跟A歌手相似的红色帽子,结果B歌手火了。
B歌手是第一个戴红色帽子走入大众视野的人,那么依据“先出先赢”,以后红色帽子就是B歌手的标签,而不是A歌手。
即便A歌手日后获得了成名的机会,可是只要他戴了红色帽子,人们都会说,那是对B歌手的模仿或者致敬。
孙子打人的事情,背后透露着在我们生活中,你是从“旁观者角度”,还是从“当事人角度”出发,你得出的结论可能会完全相反。
如果我们选取“当事人角度”,那么我们的目光会落在当事人身上,并试图对他的所作所为做出解释,从而
忽视了与之产生影响的周边环境,所以我们脑海中的最终成像,就是当事人在“画面”中清晰得近乎扎眼,而与之互动的周围环境却糊成了一片。
就想电视剧中,女主角回忆自己的人生一样,我们不自觉和她一个视角,而
如果选择的是“旁观者视角”,那么就会关注客观环境多一些,对当事人的体察少一些。
更重要的是,研究发现大多数人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视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站立场。
这种对视角的偏好,可能来源于过往经历,可能来源于兴趣爱好,还可能来源于“亲密关系”。
我们是很容易做出错误判断的,“先出先赢”,在左右我们的选择。
那么如何做出正确判断,或者说相对正确的判断呢?
答案并不难做到,就是:让子弹飞一会。
疼爱孙子的奶奶,不要听风就是雨,一听到孩子说有人打自己,就立刻做出反应。
听听那个孩子的说法,听听周围人的说法,会更容易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路上,站在中立位置,帮孩子的成长把好关。
对于网络上的任何信息,不要第一时间选择相信,是搜索关键字,看看
其它平台怎么说,别的博主怎么说,看看官方的信息通告,再做判断。
当自己的生活产生任何变化,不要急着否认和抵触,而要听听别人的意见...
看看它带来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再做判断也不迟,这样就不会总被打脸。
总结一下,我们容易被蒙蔽,可能不是信息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我们大脑机制的默认设置。
了解这些默认设置,你才能反其道而行之,得到相对客观和真实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