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究竟要怎么生活?
这是一个终极问题。科学不回答终极问题,但文学可以。
有一种人,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总是把控很好,一切从来不会偏离正常的轨道,脱离航道的小船,在他们那里从来不会出现,即便生活中有任何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他们也总能适时回归正常。这些人每天都会给自己列一张清单,一切就按照清单的顺序进行。不偏不倚,不紧不慢,生活总是按着它们应有的样子如期而至,如期而逝。
在巴克曼这个八零后的作家笔下,布里特·玛丽就是这些人中的楷模,她对生活那么认真,她过着一种无比认真的清单人生。如果一切都能按照清单进行,有始有终,那么她的人生也会被很多人羡慕。那是一种稳定又有序的生活模式,毕竟,在一成不变的平静中度过此生是很多人都期望的一种生活。
生活是最平常的,也是最无常的。扰乱清单的因素总是出乎意料,一个不小心,那种熟悉无比的清单生活就彻底被打乱了顺序。
一个63岁的女人,一个每天6点准时起床,12点必须用餐,天黑后不出门,坚持用小苏打,只用一个牌子的 床单整理得一尘不染。她有许多许多清单,甚至有一张记录所有清单的清单,因为她不允许生活里有任何波澜。这就是巴克曼笔下的布里特·玛丽。
然而,清单如何能保证生活原本的样子呢?
丈夫出轨,打破了布里特·玛丽的清单人生。她主动离开了也是被迫离开她了无比熟悉的生活。为了糊口,她来到小镇博格,在一个没落的小镇,看管一个被废弃的娱乐中心。在她到达博格的那一刻,迎接她的是突然坏掉的车子和一只砸向脑门的足球……
生活就像那个突如其来的足球一样,当头棒喝之后就是强迫她去面对眼前的一切。从此,一群野蛮的孩子、一个瘸腿的女人、一个瞎子和酒鬼、一只老鼠走进了她的生活。从茫然到惊愕再到接受,最后甚至觉得博格还不错。这一切充满了挑战和不可思议,一切就这么发生了,生活就在她不愿意改变的心情下彻底改变了。
人生有一种艰难,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
改变对布里特·玛丽来说是艰难的,是被抵触的。她一直寻求的就是一种被需要的状态。当她与丈夫肯特组成家庭,她是妻子,也是继母。她努力照顾着肯特与他的孩子。她满足于被丈夫和孩子需要的状态。但是孩子长大之后并没有对她心存感恩。孩子们离家了,越来越少的回家,从此她只在丈夫一个人身上寻找被需要的感觉。慢慢地,她也不被丈夫需要了,没有人再需要她。
是什么让布里特·玛丽那么渴望安稳甚至一成不变的生活。巴克曼不仅善于描绘老年人,还善于描绘小孩子的生活。布里特·玛丽有一个姐姐,姐妹俩却是截然不同。姐姐性格外向活泼,热爱生活,热爱挑战。相反,布里特·玛丽童年时就有一种犹豫的性格,两姐妹曾打赌谁敢从悬崖上跳入海中,姐姐闭眼就起身一跃,妹妹却死活不敢。如果一个人往下看了一眼就一跃而下,她下次一定还敢跳;如果一个人一直看着下面却迟迟不敢跳,那么你知道,她最终还是不会跳下去的。
在她的童年时期,姐姐被一场车祸带走了生命。父母很心痛为什么活下来的那个不是姐姐而是玛丽。她不仅失去了最爱的姐姐,还要忍受妈妈的嘲讽和绝望,布里特·玛丽对生活越来越没有安全感了。她无处安放自己的灵魂,越来越喜欢用小苏打清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她希望妈妈有一天能看见她,并夸奖她一句“谢谢你,布里特·玛丽”。然而,并没有。
她渴望一种正常的生活,她渴望被爱和被需要的感觉。这是在她童年就注定了的。她对正常生活的渴望让她坚守一种清单人生,那样给她带来安全感。
曾经带来安全感的生活已经彻底远去了。在博格经历的一切,让63岁的布里特·玛丽重新想起了心中的梦想。即便如此,想要彻底放下过去的生活方式也没有那么容易。她总是在自我挣扎中妥协又不甘于妥协。理智告诉她应该回去原来那个家,去过和原来一样的生活。去找她熟悉的厨房、熟悉的阳台和熟悉的丈夫。
过去的生活总是在召唤她,心底同样有一个声音告诉她不要回去。巴克曼把老太太内心两种力量的博弈小心地、幽默地一点点推进。最终,面对过去的生活和新的感情,布里特·玛丽终于做了一次自己的选择,一种不受过去束缚也不再与另一个男人捆绑的自由生活。
小说中一段段幽默又细致的生活描述,让人看到的不是一个令人讨厌的老太太,而是感动于一个人无论到了怎样的年龄,生活的节奏都要由自己把控。
带来失控的不是变化,而是一成不变的清单。
好似今天的每一个人。
即便是背负着责任负重前行,我们是否可以依然是自己?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谁不是前一秒钟还在谈笑风生,下一秒钟眼泪就可以夺眶而出,还不忘给自己找个看起来不窘迫的理由。
想起一个朋友,她也有自己的每日清单。但那个清单不仅仅是关于家人和工作的,每天一定有一项是关于自己的,无论是什么。24小时里总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半个小时,因为她坚持要在无比熟悉的生活里给自己加一些不熟悉的清单项,因为她不想有一天,一切要重新开始,甚至没有重新开始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