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语文报社》中程红兵的一篇文章《特级校长说:老师,好课堂不能离开6个换位思考》。
关于什么是一堂好课,其中很重要的评价来源于学生。特级校长、特级教师程红兵指出了有些老师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醒老师上课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设计,想想学生的期待。
杨绛先生曾经写过一句话:“当你身居高位时,看到的都是浮华春梦;当你身处卑微,才有机缘看到世态真相。”
课教得好的老师都是能够站在学生角度思考教学问题的人,反之,课堂教学有问题的多半都是没有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
教师的教学永远是为学生服务的,为学生服务,你就应该思考学生的感受,想想当初你当学生时,你希望老师怎么上课,怎么教学。
首先,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得知道这堂课“主要目标是什么,让我们干什么,让我们达成什么”。整堂课教师都没有明确地告诉学生目标,学生目标不明,糊里糊涂跟着老师走,其实即使让学生填表,教师也应该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填这个表,这个表的意义何在,并明确告知让学生在多少时间完成填表的工作,计时计分,提前完成的,给予奖励。
其次,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还要知道老师的指令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在有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指令含义不明,比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但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自己边问边答。老师一边提出问题,一边自己解答问题,完全属于自问自答,学生不明白老师的指令到底何意,老师到底“要不要我思考、要不要我回答”。
第三,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要知道这堂课的逻辑关系、逻辑脉络到底是怎样的。也就是说教学内容要结构化。结构化的目的在于方便学生理解,方便学生掌握。结构化的方式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把一堆的内容条理化,理清楚,把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
第四,站在学生的角度,整堂课教师没有提出让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学生完全停留在浅表层面上的信息筛选,缺乏有质量的问题,对学生而言就缺乏挑战, 学生情绪容易疲乏,容易瞌睡。浅层次的信息筛选和深层次的问题应该交互进行,张弛有度,难易有度,节奏感明快,学生学习积极性会比较高。
第五,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想知道教师的评价、好恶原因何在。如教师教《沁园春·雪》,让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就课文提问。而教师对学生提问的评价仅限于”好棒啊”这类的词句,缺乏针对性。
第六,站在学生的角度,教师给出的信息一定要具体、明确,否则学生就云里雾里。面对初中学生,教师讲的内容还是必须要明确,学生似懂非懂,云里雾里,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程红兵老师说:“教师永远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的教学永远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既然如此,教师就应该想想学生的感受,想想学生的希望,想想学生对教师的期盼。”
程红兵老师说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学有所获。这就是我们平时特别强调的从学情出发,要让学生一节课学有所成。所以就在备课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学情,要让学生明确通过这节课学会什么。
其实程红兵老师强调的就是,课堂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问题指令、思考要求、问题设置要分深浅层次、对学生评价要中肯、课堂思路要清晰。
回顾我自己平时上课,特别是上公开课,总是以我自己觉得教学环节是不是合理,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自己上课顺不顺利为考虑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评判标准,却很少去仔细思考学生通过这节课会有哪些收获,更少去调查询问学生觉得哪些环节还不错,哪些环节还需要改进的。
另外近几年提的特别多的核心素养,虽然每次开课或写论文之前都会特意去查相关资料,但每每上课,都几乎只从听说读写这最原始的语文能力方面去引导和训练学生,而对一些难以记住的相关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词或理论性词语总是不会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因为自己总是记不住那些个新名词。有时我也会在集备时问几位同事,什么是核心素养,同事们的回答几乎都是一知不解的支支吾吾。
我不知道那些整出这些理论出来的专家知不知道我们教学中真实的状态。其实最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不就是最好的核心素养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