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摘选自清泉谷.释迦茅屋.太湖山人所著法宝《心住非家》系列之《是法住法位,世间常相住》。
图片拍摄于太湖山灵山寺佛陀在《杂阿含经》1202经中开示说:
“唯有空阴聚,无是众生者,如和合众材,世名之为车,诸阴因缘合,假名为众生。”
这里指有情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只有假名的存在,并无一个真实有的“我”。
“唯有空阴聚”:我们这个身心只是五蕴和合,它是空的,所以叫空阴聚合在那里。
“无是众生者”:没有一个众生在,他是幻相。
“如和合众材”:如就是比如,比如各种材料,组合在一起,造成了什么车?车,手拉车,推车。“世名之为车”是因为众材和合在一起,造成的这个车,所以诸阴因缘合。
“假名为众生”我们所谓的人,是五蕴和合在一起的,给他一个假名叫众生,给他一个假名叫我,实际上是无我,因为它是众因缘和合而成的。
所以,我们要一蕴一蕴把它分析开,五蕴一个一个去剖析它,然后观察自己这么多生生世世的执着、染爱,都是在哪里起的我执我见?把它逐个逐个的分析开。当你心里爱一个人的时候,把这个爱给剖析开。当对每一样东西去执着的时候,把这个执着给剖析开。然后,就知道自己的颠倒,自己的执着。
如果对某人有好感,当这个好感的念头一来的时候,马上就去剖析它。一剖析就知道,好感只是好感,不站在人情上对他这个人进行考虑,全部都是法情。实际上真的是对他有好感吗?有好感的只是他的德行,是那种修养。所以,爱一个人、执着一个人或执着一件事情,比如说对茶叶的执着,对喝茶的执着,一剖析开就很简单了。
图片拍摄于太湖山灵山寺既然是“无我”的,那我们现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当中,大家在山上一起共修。何姻缘在那里受苦受乐呢?何因缘在那里有喜有忧呢?
佛陀针对这个疑惑,在《中阿含经》中开示到: “愚痴凡夫不有所闻,见我是我而著于我;但无我、无我所,空我、空我所,法生则生,法灭则灭,皆有因缘,和合生苦。若无因缘,诸苦便灭。众生因缘,会相连续,则生诸法。如来见众生相连续生已,便作是说:有生有死。”
从佛陀的开示中,我们可以了知,生命仅是由因缘和合而形成的刹那刹那。“江山不管兴亡恨,流水后波逐前波”,它是迁流变化的一个生命之流。念念相续,这是因果的相续之流。它仅是这样子的生命之流。
然后,我们在看这个生命之流的时候,把它当成一条不变的直线抓住了。我们在禅观的时候,静下心来就会发现,它是有起伏的。一个念头来了,一个念头灭了,一个生一个灭,又一个生一个灭,仅是前念后念频频起。
再深一层观察的时候,会发现:在它灭的当下,你发现它的灭了,这是灭;生的当下,你发现它的生了,这是生。这个发现就是观照的照,看清楚它了。
当生的时候看清楚了,灭的时候看清楚了,它在生在灭,在生在灭。在生与灭之间,会发现它是什么?前波后波逐长风。随着因缘和合在那里生,缘散在那里灭。因为依缘而生、依缘而灭,本来就没有一个主体性,所以它是无我的。而且生灭的现象就是变化。这个生与灭就是无常。谁在那里执着?谁在那里受苦?由此,而体会到无我、无我所。在观的时候要这样子去观。
一般人,是直线的就把它抓住了,粘在那里。我们现在是脱开,身心脱开。当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妄想打不进来的时候,去观看所念的佛号,也是一个佛号生了,一个佛号灭了。生的当下已经在灭了,很快。阿弥陀佛,生的当下已经在灭了,生即是灭,当下就灭了。从整个佛号四个字来讲的话,这个阿、弥、陀、佛生了;阿、弥、陀、佛灭了。然后,我们去关照他,整个生灭去关照它,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去观察它,了解无常无我,就在念佛的过程当中。在禅修中怎么观呢?
因为在这个生灭当中我们抓到苦了,所以我们要明白世尊是怎么观察的:何法有故老死有?在生灭的过程当中,他已经脱开了,但观察的很清楚。为什么会有这个生死轮回呢?就在禅定里面去观察。所以,生生灭灭就很清楚。对法进行禅思,为什么会有这个生老病死?这种生命的惯性是什么?动力在哪里?是因果相续的,而因果就是业,是业力在那里相续着。是“后有”。这个“后有”怎么来的呢?原来是执取来的。先前,它在那里生灭,我在那里抓。我在那里抓,把它当成我了。那么,我为什么会抓呢?因为染爱。有爱,那爱怎么来的?无明,所以有无明爱。无明,就是不明,不了解它的真相,不了解它的实相。所以,在那里抓,在染爱。破不开、破不掉。所有四禅八定不能解脱的外道,都在这个“抓”里面,无明当中,抓了一个“我”。他观得很清楚,生生灭灭观得很清楚,就是这个当下抓住一个“我”,所以,禅定功夫很高,但不能了生死。
图片拍摄于太湖山灵山寺我们的生命,仅是因果相续的生命之流。我们在生命之流当中,因为无明,因为染爱执着,所以把它当成一个实在的“我”。实际上,它是刹那生灭,生灭刹那每个瞬间都在无常着。我们没有看清楚,其中并没有一个常恒不变的我在轮回。由于无知、无明,不懂缘起、无我的真意,因而产生了爱的执着,染著字体与境界。由于爱染,所以执取追求,引起了业果而不得不生,进而不得不死。
我们现在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流逝,是趋向于淡薄贪嗔痴的呢?还是在那里不停的继续执取着呢?如果继续执取,死后必定轮回!如果现在,在那里开始淡薄了,生命就开始迈向解脱了。若是一直在那里执取着,一期生命结束的刹那,马上又在业力的牵引下进入下一期的生死轮回,无有片刻的休息。
佛法流传至今,还留有多少真味!晴空夜晚的霹雳,谁明白这是世尊无言的叹息!荒漠已久的甘霖,哪知道这是世尊泪流而成!我们虽是难以置信。然而,当年印度蹒跚的身影,用足迹暖透这片冰冷的大地,诸君们又何尝不见释尊苦口的悲情!诸位佛子们,正法需要大家的努力,同为释尊门下人,当为正法舍髓皮!图片为《心住非家》系列法宝,现今免费结缘中,如需请购请留言
――清泉谷.释迦茅屋.太湖山人 语
精彩历史回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