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初,比特币正式推出,也成为区块链技术最重要的应用成果。但是,比特币、区块链的产生,并不是其创造者凭空想象和突然间就创造出来的,而是有其产生的基础和背景的。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归集和处理、分析的信息和数据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单靠某个单位或机构的电脑设备将越来越难以胜任,而且每台电脑设备都存在很大的甬余,存在白天和晚上以及季节性的运行高峰与低谷,在全球范围内就形成电脑设备资源的巨大浪费,但在互联网发达的情况下,完全有可能实现电脑设备(计算机)的互联共享,从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减少资源浪费,更好地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于是,从上世纪末开始,就出现了很多关于计算机联网运行的探索和尝试。
这首先要解决计算机联网和共同运行的技术问题。这其中,计算机联网和共同运算,意味着要形成不同所有者或主体的计算机的加盟或联盟体系,这种联盟肯定不应该是中心化的,而应该是平等互利的,否则,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而要方便不同所有者的计算机的加盟,就需要其系统必须是开源、开放的,可以通过互联网自动下载和运行,而无需主导方许可和系统连接(这是传统的中心化许可链模式,成本和效率跟不上);其运行规则必须是公开的且完全内置于系统的,需要加盟者共同维护,避免个别人随意修改规则而危害其他人及整个联盟体系的安全;整个联盟体系非中心化的运行,需要有共识规则,形成交易公开、信息透明、便于核查,以及分布式存储和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分布式存储实际上是分布式备份,与“复式记账法”没有任何关系)、全网全程加密,防止信息篡改造假、维护信息和系统安全的机制。
为解决全网同步共同运行可能随着联盟的扩大而带来运行效率和系统安全的问题,又演化出划分区块(Block)或分体联盟,以及区块之间通过区块代码和时间戳等相互连接,形成整体联盟(区块链,Blockchain)的机制。这就逐步演化出“区块链”的技术架构或模式,其中,很多技术并非首创,比特币所应用的区块链,实际上是将分布式架构、块链式数据验证和存储、点对点网络协议、加密共识算法、身份赋予和验证、智能合约、云计算等多类技术加以融合形成的技术集成。
要吸引不同主体的计算机加盟,实现计算机联网和共同运行,仅解决技术问题还不够,还需要解决利益激励(吸引力)的商业模式问题,真正实现不同的计算机所有者(加盟成员)能够平等互利。在这方面,比特币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计算机联网加入的计算机越多、覆盖的面越广,其优越性就会越大,但如何激励,除激励方案(如积分与兑现)本身,还面临不同国家和地区货币的选择问题。而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特别是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造成全球范围货币大量投放、币值剧烈波动的情况下,更是引起很多人对废弃金本位制之后,当今货币体系完全由货币当局人为控制,很容易造成货币滥发并引发大大小小金融危机的强烈诟病,于是有人试图摒弃现有货币体系和规则,完全模拟黄金(存量限定;需要挖矿产生;在一定区域内,一旦有人挖到,其他人就不能再挖到等),运用计算机系统和加密、共识、分布式技术等,形成一套比特币的产生和运行机制:总量设定为2100万个;每10分钟生成一个区块,内含一定的比特币,需要区块成员按照规则进行计算竞赛,率先达成预设结果的成员即可获得设定的比特币(俗称“挖矿”);获得比特币的成员需要其他成员共同验证,并加注时间和区块戳记后,同步进行记录,然后产生出新的区块,每个区块都带有上一个区块的标记(ID);比特币的转让,需要通过所有相关记录进行验证,只有多数通过后才能成立,并再次加注各种加密戳记后进行同步记录;参与验证和记录的成员,也可获得很少的比特币激励(费用收入);区块内含比特币的数量,初期为50个,每四年减半一次,到2140年将全部结束。
比特币总量设定、定期减半、竞赛获得的机制,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加盟越早、参与越多,受益越大(即使不考虑兑换价格的变化,其本身就会每四年倍增一次)。随着联盟的扩大,比特币体系已经覆盖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和资金投入比特币的挖矿和交易,比特币与法定货币的兑换价格随之大幅上涨,也吸引更多的人和资金进行投机和炒作,大有超过当年“郁金香泡沫”的势头。不得不承认,其技术模式与商业模式的有机结合,是比特币能够获得广泛追崇的重要原因,也成为其他“网络数字币”纷纷效仿的基础范例。
比特币、区块链产生的背景和原理 比特币、区块链产生的背景和原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