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阅读一本书》12

《如何阅读一本书》12

作者: 芳草June | 来源:发表于2021-01-01 23:34 被阅读0次

(文  刘俊芳)

      今天粗略阅读的是第17章《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和18章《如何阅读哲学书》

      一、第17章《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

    科学论文是专家写给专家看的东西,就某个严肃的科学主题沟通中,读者要有相对的专业知识才行。对一般的读者来说,也就是阅读流行的科普书而已。

      阅读科学经典著作并不是为了成为现代专业领域的专家,只是为了了解科学作品就是在某个研究领域中经过实验或自然观察得来的结果所写成的研究报告或结论。

(一)阅读科学作品时两个主要难题

1.有关论述的问题,科学基本上是归纳法基本的论述,也就是经由研究查证建立出来的一个通则——可能是经由实验所创造出来的一个案例,也可能是长期观察所收集到的一连串案例。还有另外一些论述是运用演绎法来推论的。这样的论述是记着其他已经证明过的理论在推论出来的。不过,归纳法是科学的特质。

    原因是为了了解科学中归纳法的论点,就必须了解科学家引以为理论基础的证据。比如实验过程等,这是很难做到的。

2.数学问题

    科学作品中经常包含数学,是因为数学精确、清晰与范围限定的特质。数学也是一门语言,但它的语言与我们常用的语言不同,有特定的符号或符号之间的关系,有自己的字汇、文法与句法。这样的书籍可以跳着略读。

      书中列举了很多科学家以及他们的著作,听起来晦涩难懂。

(二)科普书

      科普书是为广泛的大众而写的,而不只是为专家写的。这些书虽然与科学有关的,一般来说,读者都已经避免了阅读原创性科学居住的两个难题,第一,他们只谈了一点相关的实验内容。第二,内容只包括一点数学。科普文章通常比科普书要容易阅读。

    二、第18章如何阅读哲学书

(一)哲学家提出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

      比如:存在与不存在的区别在哪里?所有存在事物的共同点是什么?每种存在事物的特质是什么?是否存在的方法是否各有不同,各有各的形式存在形式?是否某些事物只存在心中或只为了心灵而存在?而存在一些心灵之外的其他事物是否都为我们所知,或是否可知?是否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是具体的,或者是在具体物质之外仍然存在着某些事物?是否所有的事都会改变,还是有什么事是永恒不变的?是否任何事物都有存在的必要?……此类问题属于哲学领域中的理论或思辨的部分。这也是我认为的哲学的样子。

        “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不是应该属于哲学中存在的问题?

2.改变或形成

        在每一个改变的过程中,是否有什么坚持不变东西,以及这个坚持不变的东西是否有哪些方面还是要遭逢改变?……哲学家提出这样的问题,就是从注意事物的存在到注意事物的改变,并试着将存在与改变的关系建立起来

      书中以“善”与“恶”为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善与恶之间,是否有普遍被认可的区别?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是否某些事永远是好的,某些事永远是坏的?……

        善与恶是相对而言的。就像蒙田说的“没有所谓好跟坏,端看你怎么去想它。”有些问题不只是善与恶、对与错或是善行的等级,同时是义务与责任,美德与罪行,幸福与人生目标,人际关系与社会互动之中的公理及正义,礼仪与个人的关系,美好社会与公平的政府与合理的经济,战争与和平等问题。此类问题应属于哲学中实用的部分。

      我们听到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就是哲学中改变的问题吧?上学期间读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时是不懂的,直到参加了工作,才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了一起,才明白了它的含义。这应该数学哲学中实用的部分吧?

(二)哲学风格

      说到哲学一定会提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他们可以说是哲学家的代表,也是哲学不同风格的代表。

1.哲学对话——柏拉图的《对话录》

      记录的是一群人与苏格拉底讨论一些主题。在一阵探索讨论之后,苏格拉底会开始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并针对主题加以说明。作品中有苏格拉底的故事的高度戏剧性。

2.哲学论文或散文——(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和康德

      作品中已不再有戏剧化的表现手法,而是哲学家直接叙述自己的观点。

3.面对异议——圣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

      这是中世纪哲学家的发展风格,结合了提出问题和面对异议的两种形态。先是提出问题,然后是呈现对立面(错误)的回答,然后演绎一些支持这个错误回答的论述,然后以权威性的经文(通常摘自《圣经》)反驳这些论述,最后阿奎那提出自己的回答或解决方案。

4.哲学系统化——笛卡尔和斯宾诺莎

    17世纪,他们着迷于用数学的方式将哲学整理出来。然而有些问题比如形而上学或伦理道德的问题。用数学的方法来解析就不能让人满意。

5.格言形式——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用格言的形式来解说哲学,最大的好处在有启发性。作者必须运用思考来读出简单句子中的言外之意。格言的形式对喜欢诗词的人来说是有意思的,但对严肃的哲学家来说就是头痛的。对话形式是出了名的难写,几何形式既难读又难写。格言形式对哲学家来说是绝对不能满意的。

      我个人认为哲学书实在是太难读了,抽象的很。上学期间学哲学书就不怎么学的懂,什么是形而上学?什么是形而下学?到现在我也不明白。我在临摹老子的“道德经”帖时读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虽然模模糊糊有一点懂,但还是不能清楚的解释明白。《苏菲的世界》我读了一点点就读不下去了。哲学书籍对我来说真的很难,不过世间万物皆在变化之中,也许哪一天我就能读下去了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阅读一本书》1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lms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