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有做不完的事情。
今年1月我从一个一天做1小时的岗位被调到了一天做七八小时的岗位。
总有做不完的事情。
今天学习了宁老师的“组织的细胞|什么是好工作”
理解了组织的底层逻辑:把岗位当成饭碗,工作任务当成水,组织的分工就是把水分到到碗里,不要太满也不要太少,七八分左右。
我经历从小碗到无限大碗的过程,体现的是组织分工不合理,闲的闲死,累的累死。
另外在组织分工之内,还存在三个关键问题。
第一,能力差异。不熟悉情况的我去做,做得很吃力,加班加点也不一定做得好。而一个熟悉情况有经验的人去做,就可以很轻松的完成。
任务就这么多,能力大小就看你碗大碗小装不装的下。
确实,经过将近一年的磨练,很多事情,我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解决,容量变大了。
所以钱少事多离家近不一定就是好工作,能对你成长有帮助,提升你个人能力的工作才是好工作。
第二,节点性岗位的设置。这主要包括两类,一个是领导一个是跨部门工作、负责连接不同工作链条、包含不同性质任务的工作骨干。
这个岗位很关键,可以让你多接水,也可以让你少接水。
我恰好,被调到的是这种节点岗位。
考验的不仅是我的个人能力还是我的综合协调能力。
最开始,我不懂都是自己在接水,后面了解分工之后发现很多水无需我来接。
自然也就轻松许多。
第三,任务的波动性。任务不是一层不变的,有时也会接到临时性的任务。这就像车流一样,节假日上下班高峰期,车子多,双向八车道都显得拥堵。
而平时呢,车子少,一条路就错错有余。
路不能轻易增改,但是任务多少可以适时分配,做好动态平衡,避免苦乐不均,也在效率上达到一种最佳状态。
所以,我被调到更忙的新岗位,并非坏事。如果能力行,那么碗就大水就少,如果能力不行,那么就值得好好锻炼,宁老师说人这一生学本事的时间是有限的。
我们不该在最好的年华选择安逸清闲浪费了生命。
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