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是我国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瓷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窑的工匠,以名贵的玛瑙入釉,烧成了“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典型特色的汝瓷。
据有关资料记载:汝官瓷烧造于宋哲宗元年到宋徽宗崇宁五年(公元1086——1106年)的20年间,宋、金战乱时,皇帝不愿汝瓷落入金兵之手,将官窑全部填埋,并将会烧制汝瓷的能工巧将全部带到南方。这样一来,当时的汝瓷至今留在世上的可谓凤毛麟角,仅有65件,这65件文物目前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上海、英国、日本的博物馆,每一件都堪称稀世之宝。据说,上海博物馆现存有4片汝瓷片,每片10万元也不卖。国内著名陶瓷专家题词道:“汝瓷瑰宝,天下第一”,“雨过天晴云破处,汁莹音润汝州瓷”。可见汝瓷之珍贵。
汝窑瓷器一般都较小,盘、洗、碗等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超过20厘米的极其个别,超过30厘米的几乎没有,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南宋以降,更因汝窑传世作品稀少,而釉色独特,后世对于汝窑瓷器又有“宋瓷之冠”美誉。汝瓷是唯一一个会“呼吸”的瓷器,在它的釉面上布满了像人皮肤的毛孔一样的气孔。也就是俗称的蟹爪纹,这也是鉴定是不是汝瓷的最重要特征之一。这一特征是任何其他窑口所不能企及的,后仿者更是望尘莫及。北京故宫原有汝窑瓷器21件,后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一件,现在数量为20件。另外,中国国家博物馆2件(包括故宫拨交)汝窑瓷器,天津博物馆2件汝窑碟,吉林省博物馆有一件有伤,边口镶铜的汝窑水仙盆。
青如天
汝官窑以天青釉色为主。但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观察,颜色会有不同的变化。平常体会,在明媚的光照下,颜色会青中泛黄,恰似雨过天晴后,云开雾散时,澄清的蓝空上泛起的金色阳光。而在光线暗淡的地方,颜色又是青中偏蓝,犹如清澈的湖水。究其原因,是汝瓷玛瑙入釉而致使釉面产生的不同角度的斜开片和寥若晨星、大小不一的气泡对光照的不同反射而产生的不同效果。
面如玉
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其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净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
开片纹
汝瓷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称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得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像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18道工序
汝瓷的瓷胎是由10多种矿石粉碎,经过80目、120目罗三次过滤,并用磁石把其中的铁吸出后,和成泥浆,然后将泥浆灌入模子形成的。瓷胎晾干后,要打磨三次,使其光滑。接着进行素烧10个小时,素烧温度是800℃,出来后再打磨两次。将素烧出的瓷胎上釉、晾干,再烧13个小时便成。详细工序有18道。其烧制过程主要是先氧化后还原的过程,在将近1300℃的还原气氛下,将三氧化二铁的氧夺走一部分,生成一定量的二氧化铁。不过,每窑的成品率只有17%,上等品一窑难出几件。
保养:把玩时应将汝瓷内外洗净,避免有油污接触汝瓷;使用时可用养壶笔沾茶汁滋润汝瓷表面,欣赏汝瓷表面蝉翼纹之逐渐形成和变化,长期使用后纹理更具古韵;使用后,应将茶渣清除干净,即用清水冲洗晾干;在未使用时,可静置于干燥、清洁的雅室之内。
收藏:选通风良好、干燥、清洁的雅室摆设;经过细心养护和把玩,汝瓷会渐显灵性,其蝉翼纹的变化更是独一无二;汝窑器不可长期闲置,须时常使用,方可观赏其纹理与茶合为一体的美学变化,赏心悦目;藏者可用心去感受汝窑的文化精髓,化泥土为永恒,品味极致美学典范带来的愉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