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新认识的一位导演带我们去他工作室看他拍的纪录片《莫西子诗》,讲的是一位在中国好歌曲上崭露头角的彝族的民谣歌手的成长故事。
因为是初剪,所以有很多他自己不满意的部分,他会说:谢谢大家能够坚持看完全片。说明他是不自信影片能留住观众的。但我相信精剪过后会很完整
这正好是我自己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如何能够抓住观众的情绪。在回家的路上想了很多,一直带着这个问题洗澡、上床,拿着手机在思考。
纪录片是很难的,因为真实,它不是戏剧里设计的剧情和表演。所以跟拍素材量要足,同时考验导演编织信息讲述故事的能力,更难的是,用现有素材组织的故事表达出人性弧光。
人性弧光即是结局,它必须是点睛之笔,从第一个镜头到最后一个镜头,都为了这个唯一的目标。它能够让观众知道自己是谁,加深对于证明我们为何而存在。
人类生来就对自己的存在不具确定性,需要靠外在环境、人或事的反馈才能知道自身存在的位置。故事便是那个最好的通道。让我们体验更多的人生,找寻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故事最大的魅力是“让我在乎”。我们都清楚,什么是毫不在乎,一目十行刷过的朋友圈信息…突然你会停在某个人的信息上。你被某些东西吸引住了,而且你在乎这些东西。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你有关的。与你有关你才会在乎。
故事的美感来自于情感波动的节奏,起承转合的完美衔接,故事讲得好,任何人都值得爱。每个角色确立都需要一个支撑骨,有一个不断追逐的占主导位置却无法察觉的目标,和一个怎么也抓不到的痒处。这样角色的动机才会清晰,人格才会有魅力。BBC连拍动物世界都能拍出与人类有关的情感,使动物的故事无比动人。
当然这是故事技巧我不想多说什么,很困了。
最后总结一下就是,创作者提供的元素和顺序,制造出矛盾,将矛盾留给观众解决,人类是天生的问题解决者,观众期待你的故事与他想的一样,但是又不确定,有可能是另一种结局。这种抓心挠肝的期待决定你是否成功的抓住了观众。
有句话很有道理:
“戏剧是夹杂着不确定性的期待”
#观后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