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有计算机背景的工科文艺小女子,作为朋友眼中的App小达人,作为半个手账圈人,执笔还是执键盘,谈谈自己的使用经验。
写下来,是最好的梳理。一直计划动笔,这便开始写第一篇吧。
平衡手账与数字生活手帐还是数字,这是个问题。
回顾自己的成长史,大概早在学生时期就已然算是深度手账er了,只是当时还没有这种准确的字眼去概括。进入大学之后,一度被电脑&手机取代了手帐的作用,手帐作为一种记录生活或者效率学习的方式,逐渐的淡出了我的生活。
工作之后,机缘巧合又重回了手账圈,毕竟数字化时代,电脑手机再强大,总也有使用场景局限的时候。经过这几年的磨合,对于自己来说,怎么更好的结合使用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 线上阶段
记得那个时候Google在国内还不需要翻墙,第一次见识到Google Calendar这种工具,真是深得我心啊。那个时候搜罗各种使用日历的方法,比如说折腾课程表、学习安排、打工、兼职、私事安排等等,倒腾日历和手机的同步,也逐渐认识了Google家族的各种工具。逐渐的,自己的所有记录或者安排都数字化了。一直延续到现在。
期间倒腾手机的时候,也遇到了「随手记」这样的好用App,也算是为日后的倒腾手机打下基础。 - 回归手账阶段——找到组织,入坑手账圈。
2015年买新笔记本的时候,突然发现了手账这个圈子,顺其自然的回归组织了。
期间认识了很多手账大佬,学习了很多笔记术,看了很多别人的例子。看着别人每年厚重的生活记载,自己也想效仿,企图将数字化的规划方式全盘转移到手账。研究了各种各样的手账本,各种各样的规划结合,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试行了一个阶段。碰到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计划总赶不上变化。线上的TODO List可以改变,实时同步到各个平台,然手账上落下的字,轻微强迫症的我,不愿涂改,就需要重新抄写一遍,费时费力不讨好,也并不实用。
后来部分还是会逐渐回归到线上。 - 线上和手账相结合阶段
顺其自然,还是会回归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使用方式。
线下以工作上的会议记录,以临时发生的事情为主,待办事项汇总到线上,有需要就打印出来。
综合自己的各方面需求,形成了目前如脑图所示的使用习惯,待以后细细道来。
这样的简单整理,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吧,从2016年拖到了现在,拖延症患者掩面(/ω╲)。
本文参与 少数派 2016 年度征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