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餐时女儿提议我们来个有奖竞猜(答对者奖励一次与玩偶娃娃的对话机会),问到单词‘dodo’的意思,瞬间让我们的词库崩塌,引得女儿一阵得意洋洋。和孩子之间这样的随性交流越来越多,而这在一年前无法想象的,那时彼此之间除了固定程式的一问一答式交流,就剩下单向的说教斥责和对方的惯性沉默。女儿长大了,而我们也在陪伴她长大过程中逐步获得了成长。我们每个人在每个人生阶段都有相应的发展任务,唯有本着成长的初心和踏实的践行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没有等待出来的辉煌,只有创新突围的精彩。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后浪随波奔涌前行。一方面科技的进步在推动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另一方面全球化和社会形态的变化让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唯有改变认知、不断成长才能更好地拥抱变化,收获更多的自由。有人说‘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看着很有‘道理’,然而却充满了逻辑谬误:懂得很多道理,何谓懂得,是浅层次的认同附和还是经过深刻思考、反复实践而充分理解了这些道理?是真道理还是好喝的毒鸡汤呢?另外,何谓过得好与过不好这一生,标准是什么呢?所以我们以为的和实际的也许不是一回事,但我们的初心都希望能通过努力取得好的结果,重点在于改变认知和踏实践行。
在充满不确定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在重复错配的循环,试图用浅层级的战术勤奋来解决高层级的战略问题,用简单粗暴的本能反应来应付需要费力思考的复杂问题,用固定不变的认知结构来判断决策多变的社会情境,这样的错配现象不胜枚举,造成了个人发展的停滞不前。接下来我将通过8个维度来分享一些个人的考虑,启发大家一起思考,以便适当地改变认知,调整行为,进而更好地迈向成长、成就更好自己的良性轨道:
1、封闭与开放。农耕时代,大家处在各自封闭的村庄,进行着有限的交流协作,可以过着自给自足的自在生活,封闭无伤大雅。而(后)工业化时代,科技改变了生产作业方式,进一步细化了社会分工,催生了经济全球化为形态的国际专业化分工,唯有开放才能抓住时代机遇参与国际分工,取得竞争优势和生存空间。个人是时代的产物,只能与时俱进,在开放的时代开放我们的大脑和做人做事的格局,积极地参与到价值创造中。封闭只会让自己落伍而丧失发展空间。
2、停滞与成长。人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任务,完成任务则会获得成长,否则会陷入停滞,从而影响下一阶段的正常发展。比如,人在少年期要发展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在青年期要建立同一感(个人和社会对自己的一致性的评价),体现忠诚感;在成年期要建立亲密感和完善感,体验关怀和智慧的实现。甚至在婴幼儿期,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就已经初步建立了起来,以至于如果在早期没有顺利发展,成人阶段就会不断去寻找安全感和信任感,这必然会给正常的人际和社会交往带来困扰。‘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思维来让自己在每个人生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成长。
3、理性与激情。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具有功能单侧化优势,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而右半球主要负责知觉空间关系、欣赏音乐、管理情绪等,左右半球通过一根神经纤维相互连接起来,从而更好地协同处理信息。不太严格地讲,人左脑偏重理性与逻辑,右脑偏重感性与创新。这就意味着人同时具有理性和感性的大脑功能(个体差异导致不同倾向),问题在于何时应用理性功能,何时应用感性功能,以及在何种情境下这两个功能进行精密的配比,这就取决于个人的把握尺度了,这需要经验和智慧。
4、快速与缓慢。有的人行动很快速,甚至超过了思考的速度。有的人行动看着迟缓,但是发生在思考之后。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是靠刺激S-反应R的模式完成一个行为的过程,也即人是靠(非)条件反射的模式行动的,本能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模式。然而,这样的观点很快就被质疑和推翻了:人除了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看到美食流口水的生理性需要之外,人们还有更多的高级思维-行为反应情境。简单的S-R或R-S解释不了也解决不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如果把日常生活中要做的事都当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项目(基本得到认同),那么进行项目管理的一般模式是:计划– 执行 – 监控 – 收尾,这就是一个‘谋定而后动‘’的思维-行动反应模式,在大部分情境下具有普适性。所以行动要快速,但不应比思考更快。
5、焦虑与从容。人都会焦虑,尤其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我们厌恶损失和失控,追求获得和可控,失去时产生焦虑,而获得时产生欣喜和新的焦虑。焦虑是难免的,适度的焦虑也是需要的,因为能产生改变或前进的动力。但过度的焦虑会适得其反,不仅影响身心,而且会失去更多,因为活在对过去的追悔或对未来的担心中,反而没有活在当下。当我们对焦虑有了正确的认知,离从容就不太远了。
6、秩序与混沌。我们都希望事事处在良好的秩序中,追求一种确定性,从而感觉上能为自己所掌控。而实际上无论在工作、生活还是在社会中,往往事与愿违。悲观地说,混沌越来越成为常态,数万年来在人类与自然合作和对抗升级过程中,我们所处的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人类对于这种复杂带来的不确定性往往表现得滞后和无奈。今年初爆发的新冠病毒COVID-19就是个现时的例证,而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传导了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导致国家间、公司间对秩序权和资源权的争夺进一步加剧。在宏观环境的混沌面前,也许我们能做的有限,但我们可以想办法减少混沌出现的概率,另外在混沌出现之后采取积极主动的治理/管理方法来控制局面、减少影响也是我们可以做的。
7、萧条与繁荣。我们的经济时而繁荣时而萧条,物极必反,此消彼长。萧条时,人们倾向于缩减开支、保存实力以待天时。繁荣时,人们倾向于冲动消费、透支未来活在当下。两种极端状态带来的落差引发人们过山车式的心理体验。大形势我们无法左右,但如果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规划未来,均衡地安排消费,持续地自我成长,也许这种落差并不会给生活带来太大的冲击。
8、现代与传统。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物质福利和效率提升,交通方面从内燃机车到电动机车和高速列车,在大致可以预见的未来,无人驾驶汽车和超级高铁也会问世从而给我们的出行带来更大的便利。通讯方面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再到各种可穿戴设备,信息的交互变得越来越快捷和多样化。社交方面从面对面交流到博客、短视频等网络社群的转变让人际互动变得更加社区化。现代技术的运用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好处数不胜数,然而,幸福感似乎变得越来越稀缺,人们越来越匆忙和焦虑。传统的家庭关系因为手机而使得成员之间身体近在咫尺反而心灵远在天涯,社交关系因为电子产品使得朋友之间常常挂念反而见面却低头无语,知识获取因为唾手可得反而变得知识焦虑。。。这些反常现象不是现代科技发明和创新的初衷,我们应该反思一下如何将这些科技工具从我们的“主人”变成我们的“助手”。也许,不时地反思下我们所追求的生活本质可以带来一些启发和回归,比如,家庭关系中的相互忍让带来的家庭和睦,社会关系中的相互尊重带来的彼此信任,而人的成长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而应该是认知水平的提高和人生智慧的增长,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教给我们的本质的追求。
不确定因为不确定性(熵增)而难以预知。科技的快速迭代颠覆了我们对物理世界的感知和互动的可预测性;而人类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增加了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颠覆马车的不是更快的马车,而是汽车;颠覆胶片机的不是更清晰的胶片机,而是数码相机;颠覆功能机的不是更精致的功能机,而是智能机。我们能做的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相对的确定性:① 加强学习。充分运用多学科的基本原理、法则,掌握普适性规律的底层思维能力,从而在变化的表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特征。比如生物学中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管理学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领导,等等。②调整心态和预期。牢牢把握能控制的部分,选择性地挑战不确定的部分。③与人为善。
希望我们都能拥抱不确定性,成就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