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三毛,只是被三毛和荷西的爱情故事吸引。再探《撒哈拉的沙漠》,除却浪漫的爱情,还有生活的真谛。
世界上,最美的情话,美不过荷西的“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你的个性和作风,我何必要娶你呢”,美不过三毛的“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就形成了太平洋”。
在《撒哈拉的沙漠》里,有三毛荷西浪漫爱情,有三毛诗意的生活,而三毛对“人”的思考,则是我二探后的所得。其中,“人是最怕认识自己的动物”是再明显不过的,可这对于大学初探三毛的我来说,是被忽略的存在。
曾经的我,看到的是三毛跨越种族、跨越国籍的爱恋,是撒哈拉沙漠的风景、习俗,忽略了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再探时,看到撒哈拉美的背后是三毛在苦中作乐。只因尝到的“苦”多于“甜”,故而偶尔所得“甜”味,便能使她开心好久。正如现代人对于“幸福感”的缺失一样,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幸福感却在下降。曾经过年的一件新衣,可以让我们心里美上半年,可现如今天天都可过年的生活,令我们失去了获得“幸福感”所产生的环境,人们对曾获得新衣的幸福感受便不复存在。
三毛对于人的内心,也有着很强的洞察力,她看到的是沙伊达能住沙仑的不只是情欲上的给予,更多的是“沙仑将沙伊达的肉体解释做他这一生所有缺乏的东西的代表”,即沙仑所要的爱、亲情、家和温暖。三毛也看到了人性,表明“人,真是奇怪的,没有外人来证明你,就往往看不出自己的价值”。
对于人生,三毛说道“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白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无论是短短的几日,长长的一生,哭、笑、爱、憎,梦里梦外,颠颠倒倒,竟都有它消失的一日”。
再探《撒哈拉的沙漠》,也才注意到三毛笔下“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释里,就是精神的文明”。同时,对于《围城》探讨的“婚姻”,三毛也有自己的见解:童话为什么都没有“后来的故事”。读到此处,我如醍醐灌顶,为什么童话里没有写“白马王子”接“灰姑娘”入宫殿后的生活。童话,之所以被冠名为“童话”,是因为它只是童话。
迎着正午时分的太阳,骑上我的小爱驹(一辆淡黄小巧的电动车),于阳光下暴晒一小时后,终于找到了可以藏身之处。一杯咖啡,浓浓的苦涩,无声息而入三毛的世界。等探完《撒哈拉的沙漠》,已日落西山,下楼骑上小爱驹回家,只觉身边景色如梦幻般从身边一一掠过。到家停车后,我适才从书中醒来。平日里看书后也是如此,呆呆的,要很长时间才能从书中醒来。我爱书,亦如陶渊明独爱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