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730573/479933bd44c387b7.jpg)
大概在三年前,我知道了一万小时理论。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一万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在后来和一个朋友聊天交流,他说根据一万小时定律,你五年后就可以达到成为专家水平了。
貌似一看,很有道理。可是我仔细一想,这说的总感觉不对。
我的父亲是一名乡村医生,工作20多年了,为什么没有达到专家水平呢?我初中三年级语文老师,教书育人30多年了,既没有成为语文专家,也没有成为教育专家。现实生活中,工作经验超过5年的人肯定很多,可是成为专家的人还是少之又少。
于是,我当时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万小时是成为专家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也就说,想要成为专家,需要一万小时学习实践,但是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学习实践就算达到一万小时,也不一定成为专家。
我的父亲为什么没有成为专家呢?以前看过丁远峙的一个视频讲座,他说了一句话,大概意思是:
很多人声称自己工作20多年了,有20多年的工作经验。其实他只有3年的工作经验,然后把这3年的工作经验重复20年。
我的父亲给给人看病的基本技能也是伤口处理、扎针输液、使用仪器、望闻问切以及常用药的使用。这些技能前三年确实可以掌握,之后也几乎没有学习任何新的理论和技能,最后必然都是重复前三年的经验。当然不像现在信息技术发达,获取知识很容易,对于老一辈能掌握一个手艺,一辈子养家糊口已经很不容易了。
于是,我又明白了:
在一万小时中,必须要学习新的东西,不能总是重复以前的经验。也就是要增加知识的深度。
然而,就在最近,我了解了有关刻意练习的概念,其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是只在“学习区”练习。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
其实,这里的只在“学习区”练习和我上面讲的必须要学习新的东西,增加知识的深度是不谋而合的。
只在“学习区”练习,这么一条足可以淘汰掉大多数人了,只要剩下的少数人成了专家。显然只在“学习区”练习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你要离开”舒适区“,去练习你还没有掌握的技能。
有句话,叫做万事开头难,对学习新技能的最开始也是很难的。可以回忆最开始学英语的痛苦、最开始学习骑自行车的痛苦、最开始学习游泳的痛苦。一遍又一遍地读写,一回又一回的摔倒,一次又一次的呛水,在学习新技能的最开始阶段是十分艰难的、进步缓慢的。
可是,只在“学习区”练习就是要求你去时时刻刻经历这种最开始的艰难。
由此,我想到了高中学习阶段的各种拖延了。每当遇到一个难懂的题目、难懂的原理,我都潜意识的拖延,比如吃一点零食、喝一杯水、躺下休息一会,甚至会去剪指甲等等。其实这些拖延行为是为了躲避内心的焦虑。这也就造成了学习效率低下。
即便是现在上班工作了,也依然存在这个问题。遇到难题,还是不太愿意面对内心的焦虑,还是没有离开舒适区。
要想成为一个专家,绝不是一万小时那么简单。这里面至少还需要耐心和毅力。我既然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就要去改变自己,勇敢的跨出舒适区,直面内心的焦虑。因为我知道,摆脱焦虑或者恐惧的方法,就是面对它,体验它,承受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