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是我们很多人的追求。
因为现实中我们有很多不得不的理由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成为更好的自己,也是我们很多人振聋发聩的宣言。
“成为更好的自己”其用意彰显“激励”与“鞭策”作用,可无论大家是否意识到,「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深层涵义,也许或多或少的,都是对自己当下状态的不满意。这些不满意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物质条件;
2、感情状态;
3、生活状态;
4、为人处世;
5、身体健康状态;
……
上述的五点,是我们平日里最关注的几个方面。在这五点中,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断积累与努力,我们也许成功,但是过程有许多变数, 这些现象经常发生: 他人比较、在意当下得失、先入为主、拖延和自我否定等......
实现了一个个目标后,我们被人认为包括我们自己认为“更好的我”后是否就更开心了,答案是不一定。
我们的文化欣赏“乖孩子“”听话的孩子“,可是很多这样的孩子却并不快乐,有时候感觉真的活得很累。 为了他人喜欢的”好人“,不愿与任何人发生冲突与矛盾,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需求与原文降低很低,不愿麻烦他人等;获得表面的成绩后, 缺乏的是激情与活力,遗弃的是决断与酣畅,到最后自己还后悔”为什么活成这样? “ ”读懂万千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日子”
比起“更好的成为我自己”和“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的最大收获也是我更喜“更好的成为自己”。
同样的字词,排列组合方式不同,意义也大不同。
这两句话,虽然都是在说将来会有个更好的自己,侧重点却完全不一样。成为更好的自己,也许就蕴藏着很在意当下得失的心态。侧重点在“更好”是寄希望于将来,似乎是在说现在这个自己不够好,意味没有肯定自己。
而“更好的成为自己”,侧重点在“自己”。似乎是在说,本来就有一个很好的自己,只是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得到充分舒展,所以需要去掉多余的枷锁,发挥本来的特色。
“更好的成为自己“, 特别从孩子开始,能够理解自己,要从自己的身上看多更多的可能性, 给自己更高的期许,并为之而努力。让孩子自信地说” 我就是我,一个独一无二的我。 虽然我身上还有着一些缺点和不足,总的来说,我是好的, 而且我会变得更好,我不必去讨好迎合谁,唯一我要做的就是努力!
“更好的成为自己” 让我们可以虚心的接受他人的批评;因为基于“我是好的“的自信而建立起来的。 只有有了这点基本的自恋,任何一点点”我是坏的,或不够完美“就不会让我自我破碎。 我们看到了许多不幸的案例, 一些一直被大家看好的孩子, 遇到一些小的挫折便一蹶不振,有的甚至走上不归路,让家长老师痛心疾首。究其原因很多都是因为没有建立”核心自我“。
核心自我非常重要,就如定海神针,有它我们就不会过多收到外界的干扰,时时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是真自我,是生动而流动,放松,也可专注,并天然富有创造力。
当然,对孩子来说,我们需要从家庭社会都给与温暖且良性互动的稳定关系。给与孩子更多鼓励,孩子把事情做好时候认可他, 关心其在受挫时支持他,让他的各种感受和想法可以安全自由进行流动。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给与空间可以观察自己,观察他人,因而可以变得更加从容。就是成人,更需要这样的空间进行观察,在有一天发现自己不再被外在环境中的苛刻评价所左右,这个就是一个标志“ 终于有了自我”。
更好的成为自己,跟随自己的内心;每个人的起点都不同,但是,每个人却拥有相同的24小时,假以时日,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有了核心自我,就不大容易受到太多干扰。我们有许多案例,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画家草间弥生等,专注一件事,深耕下去,就是一件小事就可能有所成就。
对平常人的我们,先来做自己,接受本来的样子,真真切切发自内心的接受自己,不管是高矮胖瘦、内向外向、懒惰或者勤奋....我们接受它,它都是我们现在之所以为我们的重要特性,尽可能不要被外部参照物影响,发自内心的相信,每个人本身的特性得以发挥就足够好。
武志红老师的心理著作《巨婴国》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得饱满而自在,愿我们都能证到这一点, 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