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家庭中隐蔽的暴力,一直在伤害我们的亲人,你知道吗?

家庭中隐蔽的暴力,一直在伤害我们的亲人,你知道吗?

作者: 妙面爸 | 来源:发表于2018-02-05 11:59 被阅读0次

    1儿子像狗一样舔人,我抓狂了

    前段时间,两岁多的儿子面面出现一个奇怪的动作。他喜欢去抱别人,然后用舌头去舔,舔别人的衣服、鞋子、手,甚至脸。几个朋友的家庭来我家玩,儿子将所有人不分男女老幼都轮番进行这样的流程,嘴里还念叨着:“狗狗,我是狗狗。”朋友家的小孩纷纷来打儿子小报告,说面面舔他们。作为父母,我们觉得这样很不礼貌,也不卫生,感到十分尴尬。于是耐心地和孩子讲道理,告诉他他不是狗狗,不可以这样舔别人。但讲了不少次他都改不了这个行为。甚至越演越烈,不仅在家里是这样,在外面也开始如此。

    有一次,我看到儿子又出现这样的行为,一股怒火从心中升起。我严厉地斥责了儿子。没过多久,孩子又这样了。我寻思着光说道理不管用,可能得给孩子罚坐。这成了困扰我们两夫妻的事。

    突然一天,老婆对我说,“老公,你知道儿子为什么喜欢舔人吗?”我疑惑地问:“为什么?”“我告诉他不要去舔别人,他说他看到动画片《汪汪队》里面的狗狗喜欢别人时,都用舌头去舔。”

    我听到老婆这番话,愣住了,接着心弦一颤“原来儿子这看似怪异让人难堪的行为,竟然是他向别人体现善意的方式呵!是啊,我为什么从来没想过去问儿子为什么去舔别人呢?”我突然感到非常内疚,眼泪都差点要夺眶而出。我抱住儿子大力地亲了一口,然后紧紧搂在怀里。才深深地体会到:孩子的世界,父母根本不懂!再思考深一层:是不懂,还是没兴趣懂?

    2“非暴力沟通”,我难以做到

    前不久一位朋友向我强烈推荐了一本叫做《非暴力沟通》的书。我才读了几页就被吸引,当晚熬夜将该书读了一大半。其中的一段话,深深打动我: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下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

    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又看,

    但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

    调配在一起,

    打起了火,

    看着炒菜的炉子——

    我看到这些到但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

    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

    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

    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

    如果不把事实

    和意见混为一谈,

    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

    这只是我的意见。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引用鲁思·贝本梅尔这首诗歌,告诉我们:很多情况下我们对他人进行消极的道德评价,根源只是不理解他人;正确的做法是首先要分清楚观察和评论,事实和意见。因为评论时不论采用的正面、负面抑或中性标签,都会妨碍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

    儿子的友好表示,当用“不礼貌、不卫生”来评论时,我们就是在拒绝他的善意;父母的频繁关心,当用“唠叨”一词来评论时,我们就是在拒绝体会他们的爱心;妻子的反馈,当用“抱怨”来标签时,我就是在拒绝了解她的需求。我进一步明白:不仅孩子的世界,父母根本不懂;别人的世界,自己也根本不懂。当不真正深入理解对方而进行评判时,我们就是不断用隐蔽的暴力去伤害。

    3“冲突是好的”,可我接受不了

    上个月和几位好友一起去深圳参加领导力学习,听了关于冲突和谈判的一堂课。才知道我们不仅严重混淆了观察和评论,还错误看待了冲突本身。

    当和他人发生冲突时,我们自然的反应就是愤怒、忧虑、防卫、争辩、攻击或回避。曾担任过美国卡特总统的谈判智囊、长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主持“全球谈判专题”研究工作、印尼及委内瑞拉内战第三方调停谈判专家的威廉-尤里(William L. Ury)却告诉我们:

    冲突往往意味着多元,因为冲突产生大多是由于思想价值观的不同;

    冲突往往意味着监督,比如立法、司法和执法的权力分立导致的冲突是法律得以公正执行的制度基础;

    冲突往往意味着机会,因为冲突是观点深入碰撞的契机,处理好了能得以真正了解对方;

    冲突往往意味着创新,解决冲突意味着要开创不同于彼此的第三条路,这是创新的源泉之一。

    当我们能重新界定“冲突是好的”,就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情绪对我们的束缚;只有将冲突中各方的面对面对立,变为彼此肩并肩一起面对问题后,才能解决好冲突。儿子用舌头舔别人,只表示他的行为与我们不同。这个不同导致了冲突,这个冲突如果引发我们的是愤怒、忧虑,而不是共情、沟通和成长,那么冲突导致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压迫、疏离、对抗和伤害。但是,我们面对冲突,就似乎只有一条反射弧——愤怒。

    4“爱无能”是绝症

    前不久老婆从香港家庭品格培训营学习归来,我兴奋地和她分享刚学到的非暴力沟通和冲突解决的新知识。老婆对我说:“我在香港学习如何与家人共情,讲得非常好。但这些难道都是新东西吗?并不是。我们对这些知识或多或少都明白。但我们为什么几乎完全做不到呢?”她问完后看着我。本想滔滔不绝的我愣住了,陷入了思考。

    她接着说:

    要想将观察和评论分开,要想重新看待冲突,要想共情,就需要去舍己。就要在家人、同事和朋友得罪自己、激怒自己、自己受到伤害非常想报复时舍己,就要压制自己怒不可遏的情绪,为了建造对方来放下、来体谅。这是多么多么困难的事情啊!如果没有耶稣般舍己的大爱,谁都做不到!

    太太的这一番话将我猛然点醒。是啊!都知道要去爱,但都爱不了。不是不懂爱,是缺乏了爱的能力。没有爱的能力,在生活中带给他人的就往往是爱的反面——恨与伤害。无数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都在寻找爱无能的出路。

    在“非暴力沟通”里,就提出了四阶段的沟通方法:

    1、观察,

    2、描述事实而不评论,

    3、表达自己的感受,

    4、请求对方满足你的需要。

    只要按照这四个流程来做,沟通就可以大大减少暴力性成分,让爱有机会进来。但“非暴力沟通”需要耗费相当大的心理资源,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接纳对方的消极情绪,大部分时候根本做不到。所以它很多时候只是一种知识和理论,很难实践。

    前段时间发了你说不懂交际,其实你对“人”没兴趣一文,评论区竟然有网友根本不认同去爱别人,将爱人与恭维人混为一谈,他写道:

    可是有个问题,凭什么我就要恭维别人,凭什么我就要投其所好?凭什么我就要对所有人热情如火?我从来就认为,除了父母、伴侣、子女,其他人我压根不必看其脸色,投其所好,我过好自己就好,压根不用管别人什么态度。

    这个评论下面居然有11个赞。可见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其实我们自己很多行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还有很多网友知道要去爱人,但是发现很难做到。

    有人写道:

    对人没有兴趣怎么办?

    背到一个词叫misanthrope,厌恶人类的人。

    还有人说:

    身边的太多人有需要,太多人需要他人关心、帮助和鼓励~这段话很赞同,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关注别人的需要,因为我们人天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一个人从小的需要没有得到过满足,其实就很难做到去关注别人,就像一个从来没有得到过爱的人刚开始也没办法去爱别人一样,这个怎么突破。道理是对的,然而根源没有解决,是很难做到的。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可见其难度之大。其实这与智商无关,乃是关乎爱的能力。难道我们不知道对着孩子大吼大叫会伤害孩子吗?难道我们不知道夫妻在孩子面前吵架会影响孩子吗?那我们为什么还明知故犯呢?从根本意义上,我们根本不在乎自己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什么坏的影响。很多时候,孩子心里想什么,我们父母根本没兴趣知道;孩子到底会受到什么伤害,我们父母根本不在乎!我们想的只是发泄自己当下的情绪,我们关注的只是自己。要不然,我们为何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蹈覆辙?!

    孩子的世界,父母根本不懂;别人的世界,自己根本不懂。如果没有舍己为人的大爱,懂了又如何?如果不解决自己的爱无能,隐蔽的暴力就一直会伤害我们身边的人,包括我们至亲的人。抱歉,我真不想再成为这样子的人!幸运的是,路已在,道已成,我会向着标杆直跑。亲爱的朋友们,你呢?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妙面爸,想交流英语学习、家庭教育和个人提升等问题的朋友,可添加妙面爸个人微信:miaomianba,期待和大家做更深的交流,微信上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庭中隐蔽的暴力,一直在伤害我们的亲人,你知道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mcx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