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03-28,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03-28,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作者: 大雁南飞 | 来源:发表于2020-03-28 22:18 被阅读0次

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最近在教学利用乘除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多种,主要教学两种策略:一是从条件出发,顺势而下;二是从问题出发,倒推回来。现举例如下:

南老师花36元买了3盒香皂,每盒4块。问,平均每块香皂多少钱?

一、 阅读与理解:

已经知道的信息:

(1) 用了36元,(2)3盒,(3)每盒4块。

要求的问题:

平均每块香皂多少钱?

    二、分析与解答(重要的是分析过程,下面记录的是两种分析的策略)

策略一,从条件出发,顺势而下:

共三个已知信息,随机选择2个信息进行组合,看看能否产生关联,进而推断出一个结论来。比如:(1)用了36元与(2)3盒这两个信息组合,发现可以顺势产生这个结论——每盒香皂多少钱?

36÷3=12(元)——每盒香皂12元。我们把这个结论可以看做已知信息(4).

信息(4)每盒香皂12元与信息(3)每盒4块组合,天然的发现,可以顺势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平均每块香皂多少钱?12÷4=3元。蓦然发现,这个结论也就是本题最终要求的问题。

以上这种方法,就是从条件出发,顺势而下的策略。当然,可以有多种随机组合的方式,比如:(1)用了36元,(2)3盒,(3)每盒4块。信息(2)的3盒与信息(3)的每盒4块组合可以得到一共有12块香皂,标记为信息(4);再与信息(1)36元组合,天然的得到每块香皂多少钱?列式为36÷12=3元。(注意:孩子可能不会解答这题,因为还没有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时候信息的两两组合,不能有效的推出新的结论;或者是推出来的结论很不好解释。比如:(1)用了36元,(2)3盒,(3)每盒4块中(1)和(3)组合,36÷4=9(元),就不太好解释这个9元表示的是什么。既然不好解释,那就不这组合呀。

(当然,这个产生在每个儿童身上是有差异的,有些孩子能快速产生关联,有些孩子则要经过一段时间来思考,也不排除个别孩子无法产生关联。而这些产生关联的基础,就是二年级学得,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策略二,从问题出发,倒推回来:

南老师花36元买了3盒香皂,每盒4块。问,平均每块香皂多少钱?

二、 阅读与理解:已经知道的信息:(1)用了36元,(2)3盒,(3)每盒4块。要求的问题:平均每块香皂多少钱?

既然要求平均每块香皂多少钱?那就需要用总共的钱数除以总共的块数。换言之,我必须要知道一共多少钱与一共有多少块。发现,信息1是一共有36元,而一共有多少块,则不知道。不知道咋办,求出来呀。因此,转而求一共有多少块。蓦然发现,信息2与信息3一组合,就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块。(教学时,也可以这样引导,共三个条件,信息1已经用了,则现在利用信息2与信息3).这就是从问题出发,倒推的策略。相对于从条件出发,这种策略更具有针对性,也更能发展孩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 回顾与反思:

千金难买回头看,在解决问题后,还要及时引导孩子回头看,并代入题中,看看是否符合题中的表述。换言之,需要验证。如何验证呢?

求出了每块香皂是3元,一盒里面有4块,则每盒香皂价格是3×4=12元;3盒香皂的价格则是3×12=36元。与原题一致,说明解题正确。(孩子自己能判断自己解题正确很重要,这是数学能力强的一个标志。如果总是取决于老师来判断,则至少说明,孩子对这块知识是不自信的,对孩子后来的学习特别不利。比如:有些时候,孩子解题式子列对了,但是仅仅是计算错误。看到老师评改后,就会以为连解题式子都错了。)

最后,还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到了高段,还需要用到这种策略:一边从条件出发,同时另一边从问题出发,两者在中间相遇,而这个相遇点则是共同的一个已知信息。

一是从A顺势到B,一是从B倒推回到A,还有可能是A、B各进一步,在条件C处相遇。这解题策略怎么这么像人生中的某段生活方式呀?啥生活组合方式,看到这篇文稿的你自己去思考。我想,应该是能明白啥生活组合方式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3-28,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mde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