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先生解道德经 至道学宫 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解读。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前面一章,讲了“知足之足,常足矣”的道理。只有道,才是足全的,天下万物莫不由其而出,莫不赖其而成。任何事物,了解了它是怎么来的,才能对他了如指掌。
如果只拘泥困宥于一物,那么对于另一物便是无知的。此一物,成一名,为一知;彼一物,亦成一名,为一知。以此一知,不可知彼一知,因为由此一物,不可通彼一物。天下万物,无有穷尽,如何才能穷尽并掌握它们呢。如果用这个思路,是不可能实现的。
只有从具体的有形的物中,抽离出来,从琐细的繁复中抽离出来,才能理解,原来天地万物,其实是一个整体。它们以一气相通,以阴阳相成,以有无相结。见整体,是谓见独。见独,才可以外天下。
外天下,如站在外部打量作为一个整体的天地万物。就如同站在太空看地球那样。于是,天下万物,才能尽收眼底,才能俯瞰宇宙。坐在房间里,都不用出门,整个世界便从窗户里向自己飘过来,都不用看一眼,就落入了心里。这便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ǒu)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也正印合了前面一章里面讲的大直若屈的道理。道,不可探寻,不可勘察。越直,越不可得。因为它是大直之直,只可通,不可视。
反之,就是跑出去到处寻找道。从道里面跑出去到处寻找道,就好比一个人从家里跑出去,满世界寻找自己一样。他跑的越远,就越不可能找到自己。因为在迷失的路上,走的越远,就只会更迷失。
道为一,为足,为整体。其在万物,不可穷尽。所以说,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则不救。以道观之,一就是多,多就是少。是谓其知弥少。在背道之路上,走的越远,其出离越甚,越不可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所以圣人知足之足,得见万物之独然,不会跑出大道,在天下万物里翻找大道,这就是不行而知的道理。
就好比,江海之水,化成了水汽,化成了云层,被风吹到世界各地,形成降雨。要了解江海,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江海里了解江海。而不是在一万里外的某处陆地上的地表径流中,来研究江海。这样的研究,也根本不可能了解江海,因为这是源流倒置,舍本逐末。
不见而名。不能跑出道里去到处翻找道,因为常道不可道。也不能以物象之名,来形容描述道,因为常名不可名。无名之名,即不见而名。
圣人治理天下,若为此而去彼,或为彼而去此;损此而益彼,或损彼而益此;皆为不公,不公则天下失正。不为此,亦不去彼;不损此,亦不益彼;唯无为之益,天下方可人莫之令而自均,至公无私,天下自正。是谓不为而成。
道德经丨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ǒu),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至道学宫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OTQxNjgxNw==&mid=401140181&idx=1&sn=a5408e8bbfd490568405144cef0e2ea1&scene=19&ascene=7&devicetype=android-25&version=26060734&nettype=3gnet&lang=zh_CN&pass_ticket=xlg%2BzEm77TdeI9Oj1z06zEfdoKAgW4VVAKzue%2FfJ3xI%3D&wx_header=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