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育终极目标的思考

教育终极目标的思考

作者: 许兰_Kyle | 来源:发表于2020-12-12 18:32 被阅读0次

    不久前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究竟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或者说,一个人的最理想状态应该是怎么样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现把我初步的想法整理一下。

    思路如下:

    (一)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错位

    人,首先作为动物,自然是要优先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但同时人又是有意识有灵魂的高等动物,因此也在追求幸福和快乐的主观感受;即,“我”不仅要活着,“我”还要快乐、幸福地活着,而“我”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是为了保证“我”的生存和幸福。

    这是人的个体性。

    人,除了少数完全脱离社会的“隐士”之外,绝大多数也是社会性动物,没有办法单独存在,必须要融入到社会中,承担某种社会角色,成为集体、社会和国家的一员。

    这是人的社会性。

    但个体与社会的根本立场和目标并不一致。

    个体追求的是生存和幸福感;而社会追求的是效率和整体利益最大化;

    社会不会将个体是否幸福作为最高优先级考虑。社会要发展,经济要强大,国家要壮大,但个体是否幸福不在第一位,可能是第二,第三甚至更靠后。

    明白这一点很重要。因此你要明白社会有它自己的立场和目标,有它自己的“小心机”,而我们大部分的个体,是迷迷糊糊地生活在这样的“小心机”陷阱里而不自知的。

    比如,社会希望尽可能地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要求个体努力拼搏,并把“创造社会价值”通过文化、道德和价值观的形式,借助整个社会进行宣传形成主流价值,放入每一个个体的脑海中,让个体以为“我在追求我个体的幸福感”,实际上做着“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行为,比如将原本中性的“努力、拼搏”塑造为绝对好的优良品德,甚至以前还会将“累死在岗位上“的事迹作为英雄事迹进行表彰,树立全社会的学习榜样,再加上给“成功”一个简单粗暴的定义:有车有房有钱,引导一代代年轻人开动个体机器全速生产。

    社会这么做有错吗?没有错,它的目标就是大家能一起创造更多的价值,有更高的效率。

    但对个体而言,信奉这一套价值观却不能给自己带来意义感和幸福感。

    社会说:你努力奋斗,你就会幸福。

    但结果是,努力奋斗了,也不幸福。

    别说那些努力过后依然贫穷的人,那些通过努力有车有房有钱了,依然觉得自己过得不如意,不幸福的人也比比皆是。

    迷茫,痛苦,笼罩着整个社会。

    所以,个体不幸福的第一个原因来自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错位。

    个体价值被社会价值裹挟前行,个体做着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是为了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甚至国家发展耗尽自己,为他人作嫁衣,哪怕最终获得了社会的物质回报,自己却未尝得一丝宁静、喜悦和幸福的滋味。

    当然,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并非完全对立,两者在一定层面上有吻合的地方,即你对社会作出的贡献越大,社会给你的物质回报越大,个人获得幸福的物质基础越牢靠;当然,我说的是“获得幸福的物质基础更牢靠”,而不是“越幸福”。

    (二)真我与社会角色的错位

    其次,我们既然选择融入社会,我们也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能角色和社会关系角色:学生,老师,医生,律师,会计,雇员,管理者,子女,父母,丈夫,妻子,恋人,朋友等。

    而每一个角色,都规定了你的权利和义务,都对你的言行有着一定的限制和约束。

    于是,个体不幸福的第二个原因来了。

    我们很多人只活在了社会角色中,而社会角色的规范和义务,即无数的“应该”,编织成了把个体困在其中的牢笼。

    TA会说我是一个妻子,所以我应该...

    TA会说我是一个父亲,所以我应该...

    TA会说我是一个老师,所以我应该...

    TA会说我是一个恋人,所以我应该...

    ......

    就是活在这样的用无数‘应该’编造的牢笼中,强迫自己每天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身不由已的事,身上背负着让自己快要窒息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

    但人们几乎全忘了一件最重要的事。

    那就是,你首先你是自己,其次才是那些社会角色;你先是你,其次才是妻子,母亲,女儿;你先是你,其实才是丈夫,父亲和儿子。

    但你是谁?

    你问过自己吗?也许从没问过,也许问过但从来没有找到答案。一个人如果有没有找到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自然不能做自己,只能做别人给TA的身份,只能做别人的丈夫,别人的父亲和别人的儿子...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你永远不可能感受到幸福,因为你一直在做着别人希望你做的事,而不是你真正想做,真正热爱的事。

    “跟随你的内心”,乔帮主说。但很多人完全听不见自己的内心,不知道自己是谁。

    (三)心灵的成长

    那一个人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怎么样的?

    首先,我希望这个人是超然的,幸福的,宁静的,喜悦的,充满爱的。

    其次,我希望这个人有足够的能力融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创造社会价值。

    从上面分析来看,阻碍个体幸福的两大原因都与社会有关(注意:是有关,而不是指责由社会造成)。

    因此,想要成为上述提到的超然的,幸福的,宁静的,喜悦的,充满爱的人,我们需要做两件情:

    1,找到真我。

    倾听你的内心,听听它对你说什么;先做你自己,再承担你的社会角色;先做你自己,再做妻子;先做你自己,再做妈妈;先做你自己,再做女儿;同样,你首先是你自己,其次你才是孩子的父亲,你首先是你自己,其次才是谁的丈夫,你首先是你自己,其次才是谁的儿子。

    1,找到自己独特的人生价值。

    做那些你真正热爱的事,哪怕它们与社会主流价值完全不吻合;想追求艺术的就去追求艺术,想卖猪肉的就去卖猪肉,想折腾的就去折腾,想安稳的去安稳;总之,选择你内心真正热爱的事去做,而不是选择挣钱多的去做。并且热爱与挣钱并不一定冲突,你真正热爱的东西也可以创造某种社会价值,也能获得社会的回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自己的价值,而不是社会的主流价值,放在了首位,这也是属于它应有的位置。

    当然,这看起来简简单单两件事,远没有看起来这么简单。

    因为要做成这两件事所需要的功夫,是来自人类几千年里,无数哲人先圣、无数心理学家和觉悟者们,用一生的修行和实践才悟出的人生出世之道。

    (四)出世与入世

    出世不是出家,也不是隐居山林隔绝世事。那叫避世。

    所谓出世,便指在精神层面先脱离社会角色,脱离社会主流价值,找到真我;

    找到真我,滋养真我,让真我成长,圆润,柔软,饱满;

    然后再带着喜悦和觉知回到社会中,此为入世,以富足的心态滋养和回报社会。

    出世之心,是摆脱了世俗枷锁之心,摆脱了金钱,房子,车子,面子对你的操控和影响;

    出世之心,是摆脱了各种社会性角色的义务之心。你不过分在乎别人的看法和指指点点。因为别人的看法,通常代表的就是社会的主流价值。社会想让你做的事,请了无数个没有觉知的人来为它代言,这些人,就是你身边绝大部分的‘别人’。

    出世之心,是找到真我,连接了神性和佛性之心,是明了明德之心,是充满了慈悲、善意和仁爱的心。

    出世之心,也是宁静,喜悦和满溢着幸福之心。

    这不是鸡汤。

    你去读老子,读庄子,读佛陀。

    你去听觉悟者们怎么说。他们说正念,静心,禅修,观照,活在当下。

    他们说的是同一个东西。就是教你如何修得一颗出世的心。

    至于怎么做,觉知,静坐,冥想,禅修,每一个关键词都能搜出一个图书馆。

    (五)修出世之心,炼入世之才

    出世之心是我们淡定,从容,喜悦,幸福的保证,是个体价值的保证;

    不计较金钱、物质、情感得失;

    埋头努力,不计结果,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专注当下,享受过程;

    成败得失皆无常,一花一木见人生真谛。

    这是心灵的铠甲。

    入世之心是我们的烟火气,活得脚踏实地,活出了社会价值;

    构建亲密关系,组建家庭,把满溢的爱分享出去,收获喜悦和欢声笑语;

    承担社会角色,带着饱满的热情,为社会进步,为国家发展乃至帮助全人类发展作出贡献;

    仰望星空,脚踩大地。

    这是肉身的庆典。

    入世之才,乃我们在社会上安身立命之本,这也是当下教育的落地点,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培训机构,所有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几乎都是为修炼入世之才,都是以传授知识、技能和思考方式为目标,以训练和武装头脑为目的。

    但我们也要修出世之心,保护心灵不受世俗纷扰的摧残,让人生不会像浮萍般随波逐流,不会被他人的声音裹挟。毕竟,我们要过的,是我们自己想过的人生,而不是别人想让你过的人生。

    而出世之心,则包含了对心灵的教育,对生命的教育,对成长的教育,爱的教育和幸福教育。

    这是我对教育的终极目标思考得到的结果,也是我第一次提出我的教育理念,提炼为十个字,即

    修出世之心,炼入世之才。

    写得凌乱潦草,抽象跳跃,感谢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终极目标的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mly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