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谷村的小人物

作者: 桃李不言_8af7 | 来源:发表于2018-01-19 17:07 被阅读0次

              莫谷村的小人物

                    杨志鹏

莫谷村的小人物

我的家乡莫谷村是莫谷沟边一个不足百户人家的小村庄。莫谷沟是发源于乾县北部梁山的一条沟壑在乾县人称——黄巢沟的下游延伸段,到莫谷村那一段叫莫谷沟。

黄巢沟位于乾县北部梁山山间的一条沟壑。相传唐末天下大乱,造反大军领袖黄巢,派40万士兵,跑到梁山西侧挖掘,欲掘开乾陵, 由于农民军中文化人少,加上乾陵的结构实在太坚固,兵士弄不清乾陵的内部结构,结果挖错了方向,大军在梁山西挖开一条40多米深,数里路长的大沟,削平了半座梁山,就是找不到乾陵的墓道口,最后,40万大军只好悻然作罢,扫兴而归,在乾陵紧西边的梁山上留下了一条40多米深的大沟壑,人称黄巢沟。

唐乾陵,乾县人也叫“姑婆陵”。莫谷村正好位于乾陵脚下,离乾陵不足10里地。莫谷村也算得上承载着皇恩的龙脉,人杰地灵之地。但是,莫谷村历史上却没有出过名人。村里的老人讲人老几辈村子里没有出过在方圆几十里有名气的大人物。但是,却出了几个有名有姓的,全村人人称道的小人物。

一、杀猪匠热六。

第一个小人物要数杀猪匠——热六。

热六其实姓杨,莫谷村百分之九十八的人都姓杨,只有两三户人家姓刘是外甥住在舅家门里的。据传莫谷村杨姓是宋朝杨家将的后代。

热六到底叫什么名字?我直到现在还没有弄清楚。因为,从我小时候记事起,全村大大小小的人都管他叫热六。听大人说他为人热心,对人好,心底实诚,大人小孩都喜欢。在他们家排行老六。因而,人称热六。

热六的杀猪技术在我们那里方圆十几里都是有名的。平常人们家里有红白喜事需要杀猪都会请热六去。一来,相信他的技术,经他手杀的猪,血放的净,猪毛刮得净,猪肉品相好;二来,他要的报酬合理,不满天要价,人品好。凭着这两点他在我们那一带杀的猪最多,人们有猪要杀也乐于叫他。

说到杀猪,现在的孩子们没有见过那样的场景。现在人们吃的猪肉都是通过流水线宰杀的猪。

我们小时候,看杀猪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每每看到杀猪,也就是过年的时候了,因为,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在农村人们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猪肉,因而,以到农历腊月,杀猪的场景才会出现。这个时候也是我们那些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

一来,可以看杀猪的场面。那场面是我们儿时的记忆热点。杀猪有一套流程,需要杀猪的人家要事先烧一大锅开水,借一口一米五以上的大锅或大缸在地上挖个坑安放好。这样的大锅只有生产队才会有,一般人家不会有。再准备一个宽大结实的长条木工凳子,或者一张厚实的桌子,还要在院子里找两棵距离较劲的树,在两棵树之间绑一根离地2米多高的横木。这些准备好了接下来就等杀猪匠了。杀猪匠肩挎一个担笼,笼子里装着杀猪刀、斧,一般一把长刀,一把短刀,一把砍刀,一把斧子。一个篦子,一节短杖,一对铁挂钩,七八块“蜂石”就是过去人们用麦草等秸秆烧砖瓦窑产生的残留结晶物,好像蜂窝状的结石体——蜂石。手里拿着一根两米多长大拇指粗的钢筋棍,钢棍一头是一个圆环,一头稍尖。这根钢棍叫“捅杆”,它的功能主要是用于翻猪肠子。热六一般有个习惯就是在过年杀猪时,一个人忙不过来,总会带上他老婆去帮忙,这也就验证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跟了当官的做娘子,跟了杀猪的翻肠子。

二来,我们看热六杀猪,有时候,热六一高兴会给我们这些孩子里边表现好的,赏一条猪尾巴什么的。因为,有的人家没有钱给热六,这时,热六就会和主人商量,用猪头,猪尾巴,猪蹄,猪下水等抵扣杀猪的费用。

热六杀猪最好看的就是退猪毛和“吹猪”的环节。活猪被开喉放血后,几个人把猪抬到滚烫的热水大锅里。

猪的小腿上挂上铁钩,一个人来回拉动铁钩翻转猪身子,一个人用一只大马勺向猪身上浇热水,大约经过30分钟,热六在猪头上用手拔一下猪毛,若能轻松拔下,就说明火候到了,这时,帮忙的人一人一块蜂石,使劲在猪身上连砸代䂣,不一会猪毛就被脱光了。一头白里透红的猪的酮体就呈现在面前了。

下来就是热六的重头戏——“吹猪”。几个大力士一起把猪抬着挂到事先准备好的两树之间的横杆上。猪头朝下,这时,只见热六,在猪屁股部位,两大腿之间处用刀尖刺一个小口,然后,用捅杆慢慢的从上往下沿着猪皮往下捅,左一下,右一下,捅完后,他站在凳子上,两手分开猪大腿,口对准两腿间的口子,使出全身力气,噗嗤,噗嗤吹起的开始吹猪。他一边吹,一边让人用棍子在猪身上敲打,不一会功夫,猪就被吹的滚光溜圆。在场的人们不得不佩服杀猪匠吹猪的功夫。难怪人们有时会说:火气大的人能吹猪,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小时候,过年放了寒假常常是热六的忠实追随者,用现在孩子们的话叫热六的粉丝一点不假。由于我听话,有时还帮热六提担笼或者扛捅杆等一些小活计;再加上我一口一个六爷的叫着,热六按辈分在村里我改叫爷的。因而,热六很喜欢我。常常去杀猪就会叫我去看,有时还会赏我一只猪尾巴的。

说热六是个热心肠的人,有许多事例可以佐证的。我记事时,就知道,每到年关他都会把他杀猪收到的猪头、猪蹄、猪下水等分给村里买不起肉的人家去过年。他不但会杀猪,还能杀牛。听村里的老年人说,村里过去生产队牛拉车用的套绳就是热六在外边杀牛后带回来的牛皮合成的。

他还有一门手艺厨艺。周边数个村子谁家有个红白喜事的都会请他去连杀猪,带做菜。他炒的乾县酱辣子可是一绝。选材上要上好的洋芋,红萝卜,清水莲菜,梅花姜,土樑菜籽油,杏仁,芝麻,线线辣椒面。佐料花椒,老抽,料酒,大料调活等。切丁是个刀工活,一般由村子里刀功好的妇女来承担。切丁要将洋芋,红萝卜,莲菜,先切成薄片,再切成细条,最后,将细条在切成小丁。切好的莲菜丁和洋芋丁要入清水浸泡30分钟。生姜也要切成姜末。一切准备好了,就要开锅炒了。炒酱辣子一定要油汪,待锅里的菜油热到快冒烟时,就要下菜了,先放一小撮花椒,几个八角,再放入姜末来回翻炒一分钟,接着依次倒入莲菜,红萝卜,洋芋丁继续翻炒,一边翻炒,一边放入老抽,杏仁,大料调活等,再翻炒至锅里几样菜丁快熟时,最后,放入辣椒面,继续翻炒几分钟,一锅又红又辣的乾县酱辣子就算出锅了。在乾县人们要过红白喜事,除了乾州全席上的八凉,八热外,一盘酱辣子是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吃完大鱼大肉,再夹一个酱辣子馍,那滋味只有吃过乾县酱辣子的人才能体会到。从小到大多次跟班热六的经历,耳濡目染我也成了会炒乾县酱辣子的好手了。

据村里老人讲,热六家在解放前很穷,由于家里娃多,养不起,排行老六的他就被送到邻村一户杀猪匠家打下手。一来,可以混饱肚子,二来,能学到一门手艺。就这样热六在外几年后,回到村里能独立杀猪了。

热六干杀猪行当直到,八九十年代大批屠宰场诞生后,他才停了杀猪。但是,做厨子一直到六十多岁。

后来,热六在快80岁时因病去世了,我由于在外工作,没有送他最后一程,听村里人讲,由于他一生为人热心,好管闲事,人见人爱。他去世后,村里人都去为他送行。

我想这是他的造化,也是人们对他几十年来热心肠的感恩。

热六虽然走了,但是,他在全村人心目中的美好印象将永久不会失去。

毕竟他大小还能算得上莫谷村的一个“人物”。

二、大脚鞋匠老婆

莫谷村二号小人物要数大脚鞋匠老婆。

鞋匠老婆姓甚名谁,我没有考证过,从小只知道她是一个人过。膝下有无儿女,从来没有人见过。在村里她是一把上鞋的好手。她之所以被大家叫鞋匠老婆,听我婆讲,她是民国十八年遭年谨时一个人从甘肃陇东塬上逃荒到莫谷村的。来时已经有近乎40岁了。据她后来给村里人讲,她原来的男人是个鞋匠。她是莫谷村唯一个旧社会缠过脚又放开脚的旧时代大脚女人,因而,村里人都管她叫大脚鞋匠老婆。来到莫谷村后在没有嫁人一直一个人过到老去。

说到人类做鞋、穿鞋的历史,我没有考证过,也没有查过相关资料。我想人类开始穿鞋应起源于原始社会吧,因为,从原始社会中后期人类开始了身上穿树叶,兽皮,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自然生活,而逐步迈向文明,先祖把猎获的兽皮割成窄皮条裹扎在脚上叫“足衣”,后来人们用植物的根茎叶为原料做成了草鞋,木屐。

再后来人类做鞋的手艺和工艺一步一步在发展变化,从草鞋——木屐——木履——布鞋——皮鞋到如今的各种材料的鞋子。做鞋的工艺从家庭手工到私人作坊再到工厂化流水线生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的手工做鞋基本退出了社会,特别是手工上鞋,拉鞋底做布鞋在当今社会很难见到。

大脚鞋匠老婆家离我家很近,小时候,我婆总爱领我去她家里串门子,因为,她和我婆年龄相当,又同是旧时代的缠过脚的女人,所以,她们在一起总有共同语言。

鞋匠老婆做布鞋有她的一套家伙式,小时我常去她家就见到过她做布鞋的上鞋板子,上鞋锥子,鞋拔子,鞋楦子,大号顶针,鞋钳子,鞋蒲篮等做鞋专用工具。说到鞋拔子和鞋楦子现在的孩子们见过的没有几个。鞋拔子一般是黄铜制的,样子就像一片下头大,上头小的从中间弯曲的大树叶,它的作用就是鞋做好后,人在试穿鞋时,从鞋的后跟内部帮助人勾鞋的。现在有的鞋店还能见到有塑料制成的鞋拔子。鞋楦子,就是在鞋子做好后,用几块木制的鞋头样木块,鞋跟样木块,和鞋中间样的三到四块木块,装入鞋内使整个鞋子好像穿在人脚上一样,使鞋的样子更接近人脚的实际。因为,不做到鞋子成型不像今天的皮鞋,胶鞋那样方便好看。因而,一般布鞋做好后都要用鞋楦子固定一段时间以便于鞋子形状更好看,更好穿。

鞋匠老婆毕竟是做鞋的老手,尤其擅长做冬天的棉鞋,在关中一带也叫棉窝窝。过去一般用土织布做鞋面,后来有了咔叽布,再后来有了条绒布。咔叽布和条绒布面料的棉窝窝我小的时候都穿过,那些多出自鞋匠老婆之手。每到冬季临近过年的时候,都是鞋匠老婆最忙的时候,她会为村子里的多数小娃做过年的棉窝窝。那时,过年能穿上一双条绒棉窝窝,对我们六十七十年代的孩子们来说是一件十分高兴的事。记得我小时候我婆让鞋匠老婆给我做了一双过年的棉窝窝,我高兴的抱着新窝窝入睡。

鞋匠老婆在村里的女人中人缘最好,村里的妇女都愿意去她那里学做鞋子。她总是毫无保留的手把手教给大家,就这样全村的妇女基本都会做布鞋、棉鞋了。

鞋匠老婆不但人缘好,而且,从不给村里添麻烦,当她的年纪越来越大时,村里的干部也曾报她为五保户,但是,她死活不答应,他总说:“我有手艺,自己能养活自己,不给政府添麻烦”。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朴素的心灵。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几十年来,她一个人以做鞋为生养活自己,也为全村人做贡献。

她不但会做鞋,还会接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医疗条件差,绝大多数妇女生孩子都是在家里,请的接生婆接生的。我母亲告诉我,我就是鞋匠老婆接生的,我们村里好多孩子都是鞋匠老婆接生的。

她就是这样一个人,为全村新生命的诞生出力,自己却没有儿女。但是,她的内心深处却从来不是寂寞的,空虚的,因为,她的心里始终装着大家,装着乡亲邻里。

她一生豁达大度,不斤斤计较,这一点从她早早释放裹脚,就能看出。她老去时已经活到82岁了。据村里人说

他死后,全村人都去为她送行,她虽然是个外来户,膝下无儿无女,但是,全村人从来都把她当自己人,当亲人看待,从不欺负她,嫌弃她。

我想,这也许与姑婆陵下人的优秀传统品德有关吧!

三、饲养员猴老王

老王其实不姓王,也不姓侯,而是姓杨。据说有关他改姓王,是因为他在旧社会,由于家里孩子多,父母养活不起,他作为家里的老六男孩隐性埋名去有钱人家里拉长工。为家里减轻负担。因而改姓王。人们之所以叫他猴老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日常生活中爱模仿猴子的动作,尤其是在小孩子,大姑娘,小媳妇面前会摆弄一些猴子动作逗人开心。久日久之,村里人都叫他猴老王。

老王按村里辈分还是我的本家,我应该叫他六伯。我记事时,老王已经在生产队饲养室当起了饲养员。生产队时代饲养员的职责主要就是喂好队上的牛马等牲畜。我记忆深刻的就是每天早晨,猴老王都会挑着担子到我家门前的涝池为饲养室担水。他担水时见到小孩,妇女总会像猴子一样,手遮眼帘,扭来扭去的学猴子,引得大伙哈哈大笑。下午,他会赶着牛到涝池饮牛。我们小时候,村里涝池的水总是清澈的,总是满满的。涝池边围绕着一圈柳树,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煞是好看。牛儿在涝池喝着水,柳枝随风摆动,一群孩子在池边嬉戏,好似一幅田园风景画。

猴老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夏天从来不穿上衣,总是光着膀子。夏天我总会见到他光膀子担水的场面。猴老王另一个令人不堪启齿的特点就是见了小孩子爱放屁。他放屁好像是特异功能,因为,他经常放屁好像练就了一个特异功能,夏天一群小孩子总是追随在他身后,大声喊:“猴老王,放个屁”,随着孩子们喊声落地,猴老王一个响屁便放出来了。引得孩子们一片笑声。他在前面一边学这猴子来回扭,时不时放一个响屁,一群孩子围着他也一扭一扭的学小猴子。那场景活脱脱像一个美猴王领着一群小猴子。

猴老王虽然是一个乐观的人,他更是一个向上的人,他是一个称职的饲养员,担任饲养员十几年,队上的牲口一个个被他经管的骠肥体壮,队上的十几头牛和5匹马在他手里从未耍过麻达。

他是村里的开心果,更是村里的老顽童。由于他有一个好心态,从不计较什么。因而,他老去时也快80了。

从猴老王身上我学到了积极向上,学到了乐观的对待生活,对待人生,对待困难。

猴老王难道不算莫谷村的一个人物吗?

四、干农活好把式——活及时。

活及时的称谓因其干农活熟练麻利快当而得名。活及时按村里辈分我应该叫人家爷的。

在生产队时代,他是我们第五生产大队的小队长。他当生产队长一直到改革开放后卸任。

‌据村子里的老年人讲,他在旧社会曾经到附近一户地主家里扛过长工。我们小时候,他常常给我们讲他给地主干活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我至今仍然记忆深刻。说是东家对他们那些拉长工,打短工的人,十分刻薄,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小人书半夜鸡叫的地主的影子。经常是天还没有大亮,就喊长工起来去地里干活。有一年秋季,天没有亮,东家就把他们领到玉米地里去除草,由于天黑,视线不好,长工把玉米苗当草锄掉的事经常发生。天亮后东家发现了就会责怪他们。后来,东家干脆定了一条规矩:锄地时,谁若锄掉玉米苗,就用锄把在谁头上敲一下。这条规矩出来后,长工们有好几个人因此,挨了打。因为,天黑难免有锄掉玉米苗的时候。晚上收工长工们在一起商量,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的想法子避免挨打。于是,大伙约定,从明天开始,锄地时,谁若锄掉玉米苗都不要出声。每次长工抹黑去干活,东家都会派管家和长工们一起去干。那天,同样是抹黑下地锄玉米,管家和长工一人一行玉米往前锄地。突然,只听管家“哎吆”了一声,长工们知道管家锄掉了玉米苗,大伙就地找到了被锄下来的玉米苗,要求管家按规矩办事,不然今后也不要对他们使用规矩。管家没法子,只得硬着头让一个长工在他头上敲了一锄把。不想后面连续几天管家都是锄掉了玉米发出“哎吆”声而接受了惩罚。天亮后,管家在玉米地里查看发现有好多被锄下的玉米苗,他想这么多的一定不是他一个人锄掉的,一定还有别人锄下的,只是大家没有人吭声,也就没有发现。

经过这件事后,管家建议东家为了不让更多的玉米苗被锄掉,推迟长工下地时间,等天亮后在下地干活。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故事,可是,却反映了长工们和东家斗智斗勇的智慧。

活及时就是从给地主家拉长工而练就了一把干农活的本领。我小的时候就见过他在夏天扬场的场面。说到扬场,现在的年轻人都没有见过那场面。过去,生产队收麦子是人工用镰刀收割,收完后打捆,用架子车或牛拉大车运到一个十几亩地大的场面,摞成麦摞。那时一个生产队的麦子全部收割运回场里,摞成一个一个圆形的麦摞,就好像满场的金字塔一样煞是壮观。把麦粒从麦穗上弄下来,起码要经过四个环节。碾场——翻场——起场——扬场。先说碾场。就是把麦捆从麦摞上搬下来,解开麦捆在场中间摊开成一个圆形,然后,用牛拉一个碌础在摊开的麦子上转着圈的来回碾轧,直到把麦粒从麦穗上完全碾下。我们小时大人们碾场,我们总会去场里玩,爬麦草摞,脏猫,还有一项孩子们乐于干的活就是去倒掉大人们接的牛粪。在麦子碾压的过程中,还要经过翻场,社员们用木叉,把麦秆翻个过,再次碾压,直到把麦粒完全从麦穗上碾压下来。碾完后,接下来就是起场,麦子被碾下后,麦糠和麦粒和在一起,为了弄清楚,先要把麦草从麦糠,麦粒中分出,办法就是用木叉,把麦草挑成一个一个小卖草堆,再用尖叉把一个一个小堆铲起推到场边摞成一个一个大的麦草摞。说到尖叉现今的孩子没有见过。尖叉是一个用硬杂木做成的,上面有一排削尖的长木条,下面装着两个木轮子(也叫尖叉轱辘)的专门用于运输场上麦草的农具。乾县人把乾州锅盔叫做尖叉轱辘,也许就是受到尖叉轱辘的启发吧!。接下来就是扬场了。

扬场确实是一个技术活,有经验的农民,能看来风向,会见风使掀,扬的又快,扬出的麦粒又干净,麦糠极少。没有经验的人,扬了半天,还是麦糠,麦粒分不出来。人们说他没有把项折清。因而,现在人们常常说干事情分不清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人是没有把项折清,也许就是源于扬场吧!

在我们生产小队,活及时不光是队长,他还是一把扬场的好手。一大堆碾下的麦糠麦粒他一会功夫就能扬出干净的麦粒。因为,他善于使风。在他的言传身教下,队上的男人们都会扬场了。

国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队集体干活,集体扬场的场面不复存在。今天,农民收麦子不再用镰刀人工收割,而是用联合收割机去收麦子。一个夏收往往是一个星期就会结束,过去那样一个多月的夏收场面将不会重现。但是,人们还是会回忆那样的劳动场面,那样的有说有笑的干活氛围,那样的温暖祥和的人际关系。

活及时现在还健在,已经90多了,现在回老家我还会见到他坐在门口晒太阳。见到他我还会和他开玩笑的喊“活及时”,他总会笑着说 :“你这个孙子,见了面不叫爷,还敢喊爷的外号,爷要是能撵上你,定要在你尻子上踢上一脚”

那种爷爷孙子无大小的爷孙感情值得拥有。

我的家乡莫谷村确实是一个出人物的村子,以上几个小人物的故事,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深地印迹。令我常常回忆过去的岁月,回忆我家乡的好村民,好长辈。

莫谷沟我心中永远最美的风景!莫谷村我永远的故乡,我要常回去看看,回忆一下家乡的过去,回忆一下村里的那些小人物,目睹家乡的发展变化!

2018年元月于杨凌农科城。

作者:杨志鹏,陕西乾县城关镇人,现供职于杨凌农科城,热爱生活,喜好文字。

相关文章

  • 莫谷村的小人物

    莫谷村的小人物 杨志鹏 我的家乡莫谷村是莫谷沟边一个不足百户人家的小村庄。莫谷...

  • 谷村

    清晨的露珠在微风中凌乱, 那远处的烟火袅袅升起了。 昨夜的上帝渐渐无声消散, 孩子的欢笑将今天印的美, 山间流淌的...

  • 红楼梦深深几许~(4)小人物也风光

    小人物不单单有心酸,也有风光,今天,说说小人物周瑞家的。 开篇第二回,贾雨村想到村肆喝酒,偶遇“有作为有大本事”的...

  • 《费马最终定理》第29本导读书目

    谷山志村猜想

  • 村花杏儿(小说连载)回归(一)

    杏儿回到了谷村,谷村还是那个谷村,而杏儿已经不是那个杏儿。她像花一样绽放,但她的心却像冰一样冷。 福茂时常唉声叹气...

  • 谷坝村

    谷坝村位于下坝乡西南部,距下坝5公里,耕田面积930亩,其中田518亩、土412亩, 辖上寨、中间、下寨、菠萝山、...

  • 我为什么不再打篮球

    我为什么不再打球谷阿莫正在读高一。谷阿莫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打篮球。谷阿莫想着有一天可以征战nba。正如每个努力学习...

  • 天山绝顶

    莫愁谷下,一池清水,莫愁谷上,天山绝顶。今英雄豪杰,无论与否? 第一章 啪!嘭!一阵打斗声响起。莫愁谷...

  • F1私立高中-莫米谷学校Maumee Valley

    F1私立高中-莫米谷学校Maumee Valley 俄亥俄州OH:Maumee Valley 莫米谷学校 合校,寄...

  • 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只小野兽

    《小野兽学堂》的故事开始于美丽幽远的“百谷村”,小主人公早早是曾经住在百谷村的孩子,暑假期间因事随爸爸回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莫谷村的小人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moq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