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上老麦

作者: 老尼入定 | 来源:发表于2019-09-29 14:18 被阅读0次

我有个习惯,看过一个作家一部好作品,就想再看看其他的作品,当然,这个习惯并不怎么好,同一个作家的作品并不都是在一个水平线上,也有优劣之分,但有时爱上一部作品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去找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哪怕是会失望。读过麦克尤恩几部作品后,虽然也感觉到了优劣,但那只是他自己与自己的比较而言,他的几部作品还是一直吸引着我,并且对他有几分着迷。

记得几年前就看过他的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当时感觉作家对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写得过于灰暗,生活有如一地鸡毛,琐碎而零乱。如今,当读过他的几部小长篇后,我才慢慢了解了作家的意图,或者是我自以为的作家的意图。

事实上,他所有作品都有一个大的主题,既婚姻与爱情。不同性格不同人生经历不同身份的男女相遇,总会产生爱情也总会走入婚姻。男女的婚姻形式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对待婚姻的感觉不同,婚姻的存在方式亦会不同。所以,麦克尤恩的作品是对爱情与婚姻的展示,他的描绘不动声色,他对爱情或婚姻的悲观情绪掩藏在男男女女的悲伤里,掩藏在每对夫妻都尽力经营婚姻却最后都让婚姻褪色的无奈里。当然,他并不只是一味沉溺在对爱情或婚姻的探寻里。婚姻是由人经营的,因而,最终,他是在探讨人性,探讨人性的复杂与多变,探讨时代、现实与人的纠葛。

麦克尤恩在叙述手法上舒缓沉稳,脉络清晰,加上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故事,读来顺畅而耐人寻味。

《阿姆斯丹》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克利夫·林雷和弗农·哈利戴同为专栏女作家莫利的旧情人,又是好友,前者是享有一定声望、被委以创作千禧年交响乐重任的音乐家,后者是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报纸的主编。克利夫·林雷和弗农从大学时代就是朋友,先后成为莫利情人的事实并没有伤及他们的友情;相反,这个事实使他们结成了一个鄙视莫利丈夫的同盟,关系似乎更近一步。莫利的死使克利夫·林雷和弗农深感世事无常,而莫利死前因身体功能失控所承受的屈辱与尊严的丧失也使他们触目惊心,二人遂定下一个君子协定:如果二者中的一方看到对方不能有尊严地活着,则有义务帮助对方结束生命。为了逃避法律责任,可以选择允许“安乐死”的阿姆斯特丹进行。克利夫·林雷和弗农都面临了自己事业的危机与挑战,做出了令对方齿冷的选择:克利夫·林雷为了自己的音乐创作而对发生在身边不远处的一起强奸案置若罔闻,弗农则背弃了自己曾经作为反主流文化斗士的自由理想、为了提升自己主编的报纸的销量刊登了外交部长加莫尼的异性装扮照。加莫尼是莫利的另一位旧情人,这些照片正是莫利的作品,是莫利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价值的精神写照。克莱夫和弗农对照片是否刊出观点截然相反,导致二人的争执与决裂。最后,两人都认为对方已经道德沦丧、失去了基本的人性尊严,他们不约而同来到阿姆斯特丹,结束了对方的生命。

这样的结局是不是意外,是不是牵强或者匆忙?

有人的纠结在于,两个性格绝非十恶不赦的人,为什么最后要杀死对方?我想,或许,每个人活着的表现之下,都有一颗被现世折磨得千疮百孔的心。他们是最了解自己内心的人,他们也是最了解自己水平能力等等状况的人,他们是对自己深刻绝望的情形之下,对生活已经没有了热爱和期望,加之,生活的内在动力尽失。而曾经支撑他们生活下去的内外动力——彼此的友谊、他人的理解等等亦已失去,他们内外交困,他们不仅是对自己失望,更是对整个世界失望,所以,他们杀死对方,是践行承诺,是诠释友情,也是对自己的最后安置。

只要是发生的,都不是意外。

《时间中的孩子》,一个听来柔软的书名,也是一个吸引你想要拿起来的一本书。

儿童文学作家斯蒂芬在超市走失了三岁的女儿凯特,几经搜寻女儿还是下落不明,致他和妻子陷入婚姻危机。妻子音乐家因无法承受失女之痛而沉默寡言,进而离家出走独自隐居;斯蒂芬则选择锲而不舍地四处寻找女儿,却始终无果,现实世界的烦闷压力让他苦不堪言。同时,斯蒂芬的好友查尔斯因为无法在世故的成人世界与天真的儿童世界之间找到平衡而感到痛苦万分,濒临崩溃。全文终结在查尔斯的自杀以及朱莉生下一个新宝贝这个节点。

这是个成长与救赎的故事。作家在每一章节的开头,都引用权威的《育儿手册》上的一段话。其用意不是告诉人们应该如何教育孩子,而是一种嘲讽。一个孩子懵懂无知地落入人间,也落入了人间的桎梏与枷锁。每一个孩子即使身体长大成人,但他们的内心却并没有如身体般自然成长,这是孩子们的悲哀,也是作为人类永恒的悲哀。当伤害来临,本就不成熟的成人们纷纷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抑制伤害,并没有意识到或许是对自己更深的伤害,连带也伤害到他人。斯蒂芬在女儿丢失后四年寻找女儿事实上是一种自我安慰,他宁愿陷入可以找回女儿的虚妄之中。而他的妻子则是逃避。他的好友更是一个极端的佐证。他在现实的伤害面前,选择重回童年,过一种懵懂天真的生活。一个已经踏入成人世界的人,既要忍受他人的不解,更要忍受自己作为成人的欲望,他的结局只能是悲剧。但人总得要面对成长,面对伤害,这是个自我成长自我救赎的过程。

人都有自身的弱点,都要慢慢成长,哪怕是到了白发苍苍,也有脆弱的不成熟的一面。

当你面对无法面对的痛苦或者坎坷之时,一定要自己问一下自己:我长大了吗?

《只爱陌生人》。一个荒诞又诡异的故事。科林和玛丽这一对情侣在意大利一座城市结识了另一对本地夫妇罗伯特。随着他们相识相交的情节,他们“偶然”知道了罗伯特夫妇之间的畸形性虐待关系。这个秘密的发现让科林和玛丽在惴惴不安的同时却又产生了一种隐秘的兴奋,并最终诱使科林和玛丽不自觉地再次走向了罗伯特的家,导致了玛丽被下迷药而眼睁睁地看着科林被罗伯特和卡洛琳共同虐杀、奸尸。

这样的故事我没有亲眼见到过,也没有亲耳听说过,只存在于文学作品或者电影电视中。但我相信,这样的故事肯定在现实中存在着,并且还会存在着比这样的故事更恐怖更荒诞的故事。而这一切产生的原因只能是人性的千姿百态,是扭曲的人生的极致反映。

作家的用意不仅是在讲故事,他更深的用意在于挖掘这故事产生的原因,既人性产生的根源,还有故事折射的社会形态。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做原生态家庭,既,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然,家庭是由父母组成的,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性格形成,除了先天的基因,后来的影响也是重要的。罗伯特畸形性格的形成就是受其父亲影响的结果。不仅是罗伯特,玛丽的性格也是畸形的。作家没有一一叙述每个人性格形成的原因,但如果让我们续写,玛丽应该有一个性格冷漠又强悍的母亲,她在渴望母爱而不得的失落里,慢慢变成一个享受受虐的变态女人。还有科林夫妇,如果没有好奇心驱使,如果他们生性谨慎,悲剧也就不会发生。当然,产生这一切的不仅是个体的影响,还有那个身处其中的社会和时代。一个流行暴力的时代,一个倡导暴力的社会,自然就滋养出嗜血的人群。

《无辜者》中的主人公是个可怜之人,那么谨小慎微的一个人却不得不承受胆战心惊的命运安排。作品讲述的是,二战后,年轻的英国电子工程师伦纳德被派往德国参与英美合作的情报工程。战后的柏林,满目疮痍,善良单纯的伦纳德却在这里邂逅了美丽温柔的德国女子玛丽亚,从而卷入了一个充满爱与性的狂乱世界,色授魂与,不可自拔。正当两人难舍难分之际,一次意外谋杀,终使两人擦肩而过,抱憾终生。

我感兴趣的是两人的分离原因。当然,每一个个体都生活在其身在其中的时代,必然要受到国家命运的影响,是国家的需要让两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相遇相爱,又是国家因素使两个年轻人终至分离。但还有个体的因素,比如性格中的猜疑、胆怯等。

人有时真的就如同浮萍,被命运这根弦牵引着飘落到一个地方,或许是在一个地方落地生根,然后发生一些故事,或许是突然间转向自己也预料不到的另一个开端。人生从来就没有什么地久天长。

但毕竟还是有美好,有过倾心而动人的爱情。

《在切瑟尔海滩上》,一个年代稍许遥远的故事。但读来故事并不觉遥远,似乎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纠结,并且是那么真实可信。

一对新婚夫妇来到海滩边的蜜月套房度蜜月。本应该是美好和甜蜜的,但新郎充满期待却又缺乏经验,因此担心不已。新娘心怀恐惧,却又不想扫了丈夫的兴。两人都是忐忑不安,紧张气氛弥漫其间。好不容易熬过晚餐,夫妇二人回到房间,尴尬继续上演。亲吻时新娘焦虑恶心的呻吟声被新郎错当成鼓励。一个心急火燎,一个强忍恶心。气氛达到最紧张之时,最后的结果却令两人难堪,新娘羞愧难当,疾走海滩,留下新郎恼羞成怒,暗自埋怨。随后,两人在切瑟尔海滩上进行对话,弗洛伦斯提出的“爱德华在婚后可以有其他女人“的谦卑提议,遭到了怒不可遏的爱德华的强烈叱责。最终,两人分手结束。

有话就要说出来。他们都太过羞涩,那些无法说出口的话最终成了他们的致命伤。他们还是太过年轻了,也太过单纯,加之彼此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阴影,一切的一切让他们只能一步步走向分手。

那也是个纯真的年代。正如主人公在逐渐老去过程中的反思一样,他逐渐理解了一切。让人不由得感叹,曾经人们执着的东西,慢慢就变了。而逐渐改变的东西并不见得都是美好。

作家凭着丰富的想象和细致的心理描写,构建了一个并不惊心动魄却引人沉思的故事。这是一个作家的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迷上老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mpf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