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内容为王。
很多现在很火的产品,如分答,产品价值的核心在于优质内容的输出。产品形态上甚至都没有做一个app。
之前很多人认为渠道为王,但随着BAT在线上无孔不入式的渗透,互联网80%以上的流量已经有相当成熟、拿来即用的渠道了。比如之前很多搞传销的转型做微商,风生水起,不就是利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微电商平台这种现成渠道吗?哈哈~
PC互联网发展初期,最有价值的互联网公司是门户,因为他承载了大量的内容。
而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在各个行业的渗透,内容在产品拉粉、存活、做留存方便有了更丰富的意义。
内容消费的三种形式
1. 基于导航的消费,有频道有编辑,满足顶部需求。
这种大家比较常见的内容消费形式,比如常见的电子商务网站,视频大全,58同城网站等。这类消费方式对首页(版)的内容质量要求极高,需要通过专业运营的功力来保障,如色彩的统一、交互的一致、路径跳转的简洁、图文的合理性、内容调性的选择、重点流量位的利用等等。并能根据指标不断调整运营策略。
监控指标通常有常规指标如用户量、访问量,和业务指标如下单量、业务漏斗转化率、播放量、阅读量等等。
优质内容来满足顶部需求,指要做与你平台属性最贴切的内容。如特卖网站应该突出特卖活动,知识问答应该突出专业性,新闻网站应注重实时、热点等等。
当然,频道毕竟还是PC时代的产物,现在的趋势更多是去频道化,大量靠标签来满足大量的个性化需求,即用户和内容都越来越标签化。
2. 基于个性化推荐和自媒体这种“连接”技术满足长尾需求。
在大数据之前更多通过搜索来满足长尾需求,这里面需要海量内容库和搜索引擎两项核心能力来作支撑。
目前在内容的输出上,更多垂直领域的、草根级的大V和PGC的涌现,保证了内容品类的质与量,更保证了内容不断更新的新鲜度。
在推荐技术上,相比于搜索推荐,加上了用户的互动,如用户属性和行为会成为二次推荐的基础。
目前BAT也已经基本完成了各自体系不同应用之间的唯一身份认证,因此这种形态的消费已渐成主流。
3. 基于SNS属性的信息消费;
社交是更高级的内容消费形态,如果频道和订阅只是1的N次方,那社交就是N的N次方,能带来几何式的增长。
但SNS式的消费又是最重的,需要循序渐进,比如可以在1、2两种形态上加上社交互动的元素,如分享、评论、点赞等等,强化与用户的互动,并在运营层面多做引导,不断试探并借助在社交媒体的传播效果来不断优化路径和内容。
SNS元素的增加是为了沉淀流量和引导(外部)回流。所以在考察效果上可以看这方面的数据指标如留存率、评论数、分享率、回流uv/pv等等。
基于SNS的内容消费,要特别注意一些大型热点、有趣的、能较容易与别人产生互动的内容,并注重在各个渠道的形式表达,如分享出去的东西在形式上追求简洁、生动,在价值传递上尽量要能引起共鸣。
好的内容永远是稀缺的,内容的表现形式也从文字到图片到视频,甚至到现在的VR,生产和传播的效率越来越高,形式越来越生动。
做内容即是做产品。
未来属于做5%顶级内容的公司。
这句是《奇葩说》的马东说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