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事不久,就看了一部轰动一时的港人拍摄的武侠电影《少林寺》,当时我跟幼时的玩伴一起模仿和探讨一些招式,今天忆起,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某些打斗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中国大陆的媒体沉寂多年,在港台文化涌入的巨大冲击下无法招架,也是理所当然。
几年之后,《射雕英雄传》、《霍元甲》系列及其他港台,甚至新加坡等地武侠剧的热播,引导我逐步走向初高中,武侠小说成为枕边案头必备。大学毕业之前,金庸、古龙、温瑞安,不客气的说,凡是市场上有的,都已经至少读了一遍。有时跟朋友谈天说地,品评武侠小说,自认已隐隐然成为行家里手。
在“成人的童话”中沉迷已久,陷溺极深。也曾梦想无意中得到一本武林秘籍,一番苦练后成就绝世武功,成为不世高手,也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冲天豪情。上世纪90年代后,武侠小说逐步不看了,转头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史记》、《汉书》中找到了不少“以武犯禁”的侠客、事例,发现其描述也都平平常常(毕竟不是武侠小说),从此成为高手的心也淡了。几年前偶然看了一个视频,才开始对中国传统武术有了更新的认识。
大家可以搜一下“澳门比武”。
这是中国传统武术高手比武留下的最早影像,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澳门。
吴家太极掌门吴公仪与白鹤派“白鹤三夫”之一陈克夫在好事的香港导演架起的3台摄像机前,以“王八拳”、“窝心腿”互殴,直上直下,门户大开,全无章法。归根到底,是“无招”对“无招”的见招拆招,举世哗然。
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武术?
后来遍翻资料,了解到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体委联合北体,结合中国传统武术和摔跤两者中的拳、腿及摔法等,创制出了相应的比赛及规则,即散打。散打初创,为武术界诸多高手讥讽为“拳击加个腿”。但散打运动员们经过学习,在几年后的一次散打对战传统武术的比赛中,竟然兵不血刃将各路武林高手打的满地找牙,从此擂台上再也没有未经散打训练的武林高手了。
应该说传统武术的实战神话应该早就不在了。
也就是在翻阅资料时,知道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看不起神神叨叨的那些所谓高僧,曾国藩效法戚继光,对这些旁门左道也是持拒绝的态度,认识到他们难堪大用。历朝历代驻守边疆的大吏对这些武林高手无不持反对的态度,他们都知道:在实战中,花架子是丝毫排不上用场的。
单纯说肌肉的控制,“扎马步”意在训练下盘,使站桩更加稳固结实,不致使身体重心不稳等,但现代化的训练更强调了腿部肌肉与全身的配合,实战中谁去站稳了任人踢打?在速度、力量均衡的情况下步伐灵活岂不更佳?其实简单的跳绳比“扎马步”更科学。所谓“寸劲”,其实就是爆发力的训练,现代也已经有了更好的训练方法,综合器械的使用大大增加的训练效果……。
在科学出现之前,世界各地的技击术其实应该是差别不大的,无需厚此薄彼。单一谈论“狠”的话,泰拳大概略居上风,综合方面,中国武术、日本柔道和西洋拳击等都各擅胜场,甚至南美丛林、非洲草原部落中的战士虽没有这些系统的技击术,但单兵作战能力也极为强大。但冷兵器时代,提高战斗力的最佳方法是人数众多(农业的优势就看出来了,这正是欧亚大陆崛起的原因),再加上盔甲和武器的研发,在攻城拔寨时,传统武术等倒是小道了。
目前的中国传统武术(其实不仅仅是中国),更多强调的应是修身养性、锻炼身体,在世界顶尖的UFC这种实战中最为强大的是经过科学训练的格雷西柔术。有“武林高手”说规则不允许挖眼踢裆掰指头,否则UFC将是中国传统武术的天下。这实在很搞笑,因为这些规则恰恰是保护弱者的,你挖眼踢裆掰指头比专业运动员快?比专业运动员狠?如果有这种规则,早躺下的必定是传统武术习练者。更何况中国传统武术博大精深,其关键所在竟然是这些阴损的招数?
有时跟朋友聊天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栋尘封已久的老屋,唐诗晋字汉文章,书法、绘画、瓷器、戏剧、武术、传统医学……,都安安稳稳放在里面,绝对值得后人揣摩,值得后人学习,但如果非要说武林中一定有高手无敌于天下,中医甚至医不死之命,绝对是过于托大了。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武术,其实并非是出于格斗所需,更多的是基于强身健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纵然没有精深高绝的武艺,也同样报效祖国、服务于民!
忘了说一句了,今天早见到朋友圈里有关于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字,便按照几天前刚刚在某高山上树洞里捡到的《洗髓经》匆匆打通任督二脉,气凝丹田,渊渟岳峙,开会前行此一文,内力充盈,胸怀大畅,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剑突然元转如意,今晚谁与我斗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