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兹
打卡 非暴力沟通。RIA之 a2
用语言或者动作,眼神表达说话人的关心,关切,担忧,来鼓励对方说出自己的心声。
通过重复对方的话,或者客观描述事实,来表示你愿意倾听,同时也能让说话人意识到自己的情绪。
听到信息之后, 不要替对方做出决策或者建议,而是应该以封闭式的疑问句,让对方确认你在倾听,同时引导对方思考事情的缘由。而且封闭式的疑问句一方面比较容易回答,一方面又能让人感到你在听(因为封闭性问题是一种推测,这里的就是根据之前听到的信息做出的理性的推测) 。因为只要回答是与否, 就不会有冷场的问题。
倾听者需要帮助对方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案
一句话概括,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就是要让对方信任自己是在用心听,进而让他顺利表达潜在的需求或者根本原因,
最终通过反馈引导他自己主动找到一个解决的方案。

肖欣
打卡 重新读《去人多的地方捞世界》只要你还立着
就会在这5个车站来来回回奔跑
找寻一个真正落脚的地方. 用25个拼命人物
回答25个绕不开的话题
在这些故事里 你总能发现一个自己. 这25个话题里的任何一个,
都足以压垮我们,必须以拼命的方式,才能得到一个稍许满意的回答。 海漂这些年,我遇见形形色色的人。 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在这座城市里真实的存在着。
我看见在求职公寓里,每天有人住进来又有人离开,在异乡永远没有落脚。 我看见无数人经历多次求职失败,在坚持和放弃间不断徘徊。 我看见了真正“道明寺”级别的富二代的生活,我明白世间并不存在真正的公平。
我在工作中结识了乐天派好朋友璐璐,却看见她闪婚闪离背后的无奈。 我目睹了凤凰男刘志刚从矿工到程序员角色的转换,在重重压力下克服困难买房安家。 还有,同事偷拿公款被抓,我倾听他离开上海前对欲望的解读。 更看见巨大压力下,经历了末位淘汰后离职朋友对生活的哭诉。
…… 选择、梦想、团圆、生活、爱情,
每个人都在这5个车站里来来回回奔跑,找寻一个真正落脚的地方。 这几年,这些人,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但更多的继续拼搏在路上。
我想把这些故事一个一个的讲出来给你听。 在这些故事里,你总能发现一个自己。

麦穗
打卡《拖延心理学》第二部分拖延vs心理:分为三部分详细的讲解了心理方面的拖延,其实也是我们自身在约束自己,我们的思维里已经形成了拖延,并且成为了习惯,就像一个牢笼,试图控制自己的所作所为。渐渐的想要远离人群,以疏离的方式来获取相对的安全感,其实一种逃避,以拖延来作为逃避的借口。两者间的差距便是我们一直在试图寻找的平衡。书中,作者巧妙的运用一个人的婴儿时期到年老阶段,讲解了拖延所给我们带来的关系,以便于能对这种关系有更深的认知,该如何摆脱这种拖延关系。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做着拖延的奴隶,试图摆脱这样的命运,却又在行动上慢了下来,以至于所有的一切都成为了过去。
打卡《拖延心理学》第三部分拖延vs大脑:翻开本章,第一个问题是“世界上存在拖延基因吗?”我认为是没有的,毕竟事在人为嘛,都能改的。书中从神经科学中告诉我们,当我们的大脑患有某种程度的缺失时,会和拖延有一定的关系。大脑是我们人类最重要的部分,当它处在不断的变化时,我们的思维也在发生着变化,意识是通过大脑在传递,当我们想要逃避,或者开心,难过,会自动在大脑里告诉自己,让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对拖延者来说,把一切拒之门外是最好的办法,虽然这样会让自己陷入其他困境,但至少这一刻已经逃避掉。拖延症会让人焦躁不安,起伏不定,更会让强迫症随之入门,让人总是无法集中摆脱这样的困境。书中还讲到“你是怎样变成一个拖延者的?”本是一个独立个体,却受周边环境影响,当然也包括家庭的影响,变成了拖延者,想法和行动总是不能同步,导致累计越来越多,越无法控制。

浮芸一朵
打卡《麦田里的守望者》完。初中时粗略地看过一遍,红色鸭舌帽留下深刻印象。如今重读,发现整本书就是一张高清的青春期少年内心剖析图。他叛逆敏感胆小纠结,同时又极富爱心同情心正义感,渴望亲情,拥有一套十几岁少年自有的价值判断体系。其实我们都曾是他,或就是他,每每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做过的事,都不免觉得过去的自己过于傻气。成长,不仅仅是会守望他人,更是能守望自己吧。
Lily
打卡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41%. Mariam 与Laila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成为不同的人。在那个新旧交替动荡的阿富汗,Mariam 是传统女性的典型,而Laila是新时代的女性。但是个人感觉作者对两者的衔接联系有些牵强
绫波尼
打卡,西方哲学史
大道无形,可能就是说,真理没有具体的形态。那么,我们如何得知这个世界的真还有我们的认知正确与否呢?当我们提出对错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必须有超出我们自己的对错标准,所以问题又来了,是不是存在普世的对错标准?如此的循环似乎没有尽头,因为即便是上帝也没法停止它,哲学的巴别塔的创建,依然在缓慢前进。

小兰
打卡。20151223《中国哲学史》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一章。李耳,楚国人。楚国人不沾周之文化利益,也不受周之文化拘束,因此产生一些新思想不被当时主流思想接受。道
德 常 有 无 ,讲究物极必反,讲究无为方能无不为。欲望上追求清心寡欲,人格上追求婴儿般的朴,理想的社会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西方的哲学,大概是更注重哲的“口”,即思辩,更像是方法论逻辑学。中国的“哲”学,按照说文解字“哲”,知也,知从智。只放在太阳底下的人人都能够知道的知识,重知识本身。读了孔子孟子部分,觉得如果按照西方的哲学的定义,他们两位不算是哲学。但是读到老庄,感觉开始有哲的意味在里面了。就像之前说的,孔子让人敬而远之,孟子让人敬而觉近,老庄让人感觉身临其中。读一种思想本就是每个人思想的反映,陈寅恪先生说一种哲学被一哲学家写出来,就只能叫哲学家之哲学。冯先生的解读,也就是冯先生心里的诸子大家,还是觉得,冯先生这本书只能称“史”,写的中规中矩,但是称不上精彩。

Vivian
打卡,《梅花烙》60%。看新闻琼瑶告于正侵权案赢了,顺便把这本被抄袭的书找来看看。原谅演梅花三弄的时候我没印象了。看了才发现,男主才是现在流行的霸道总裁范儿啊。一句,如果和你在一起要与全世界为敌,那我现在就向全世界宣战。听到这样的话,哪个姑娘不心动啊?
打卡,《民主的细节》完结。作者大部分文章都讲的美国发生的故事,偶尔反思中国,觉得,我们不能光看学校的政治书,还要听听不同的声音,自己思考做判断。

朱舒
打卡,《少年维特之烦恼》,除了所谓的宣扬自由、返回自然的隐喻,另外还有两个值得读的理由:一是语言优美,每一封信都似一首诗,有些段落吸引人一读再读,非常适合阳光明媚的午后;二是关于人内心情感的描写,一个人因为情感的原因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甚至因为一点小挫折逐渐的悲观厌世直到完全看轻自己,人的情感真的是很复杂的,我想情感的感性,可能因为它的不全面性,总是纠结于某些事、集中于某个人又恰好在某个时间,无法充分理性的认识自己。呵呵,后来看介绍说维特的故事是歌德自己的故事,只是作者选择了理性的继续生活,而给作品一个激昂的悲剧结尾,一个赢得了一世的生命,一个赢得了几世纪的青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