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看到这书名,我并不想读这本书。
因为这书名就跟“14天搞定托福词汇”、“90天自学成才C++”一样不靠谱。
可能刚开始时,大家还能相信这种书籍有没有什么秘籍,但是,时间长了,这种浮躁的学习方法便被无情抛弃了。任何学习都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不是说掌握了方法就能速成,即使速成,也难免根基不稳。
但是这本书是个例外。
书中介绍了关于“全国小说写作月”这一活动,并且依据这一活动,给出了相关的写作建议。
这不仅仅是一本活动指南,而且是有干货的小说写作指南。
这本书与麦基的《故事》相比,更加具有操作性,更加贴近实际,不仅仅说明了一些写作步骤,还指出了写作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每个人都能写作,写作是可以学习的,尽管天赋也是其中关键因素,但是写作作为一门手艺,并不能全靠灵感,更多依赖于理性的思考。
这本书让我最深刻的建议之一是,在写作初稿时,放下你内心的高标准严要求,把自己的苛责丢到脑后,然后尽情挥洒自己的想象,如果任由苛责蔓延,等你80岁时,你可能才恍然大悟,原来对于写作这件事,写才是第一位的。
很多人都有写小说的梦想,但是却总是在担心这,担心那,迟迟不能动笔,这是一种不敢尝试的懦弱行为;还有的作者总是沉浸于故事背景、设定、情节,但就是不动笔,我就属于这一类,我总感觉自己准备地还不够充分,因此迟迟不动笔。这归根结底是因为害怕,害怕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不好,一方面是自己觉得不好,另一方面害怕别人的批评。
这种害怕写的不好而不去写作的心态,会让人无限期拖延下去,结果就是,写作变成了一个梦,永远都没有实现的一天。
《30天写小说》鼓励写作者把这种自我批评的心态丢掉,因为只有丢掉,才能充分释放写作者的创意和想象。
这种心态的调整,是写作的准备工作,初稿往往都烂地一塌糊涂,海明威说“任何初稿都是一坨狗屎”,因此,对于写作者而言,勇敢写下去才是第一位的。
除此之外,书籍还介绍了写作过程中的情绪问题,有关写作的情绪,我们可以叫它创作热情,创作热情和创作才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麦基的《故事》将写作看作一种手艺,这种手艺需要磨练,跟音乐、舞蹈一样,因此,我在文章开头说,写小说,更需要理性思考,而不是单纯靠灵感和创作热情,毕竟,任何工作都有其枯燥乏味的地方,区别在于,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的手艺,你能忍受写作途中的枯燥。
写作者往往在写作初期有着很大的热情,但是这种热情持续不了多久,在我们抛弃了我们的自我苛责后,在一段时间内,我们的想象力迸发,然后故事就自然而然从心中流淌出来,但是过不了多久,你会发现,你陷入了一种境地,一种让人自我怀疑和抓狂的境地,其实,这很正常,每个人都有灵感突然干涸的情况,此时,我们需要做的是休息一下,但是要坚持每天写作,字数可以少一些,但是不能中断,因为中断对于故事的连贯性有很大伤害。
只要坚持度过这一时间,那么你就对故事的人物及其世界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主角便迫不及待地推进故事的发展,这是最为开心的时刻。
书中还有一个观点很有用,在写作初稿时,把质量放在一边,追求字数,制定字数目标和截止日,然后疯狂往前赶,这种写作方法,比过分追求质量有效地多。
在《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一书中,作者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即放下自我苛责,自由写作,让你的内心情感自然流露,从而写出好故事。尽管《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这本书我只看了个开头,但对于写作新手而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大胆写下去,才是写出好故事的第一要义。
如果你觉得这本书都是上面的说教,那你一定会出乎意料,本书的文字诙谐幽默,不乏笑料,不过书中有些内容莫名其妙,比如说,教给那些在上班时间写作的人,可以用“alt+tab”键快速切换界面,从而躲避老板的监视,或者说,将办公室的笔占为己用,这些东西,怎么说,有些不太恰当,还是看读者自己吧。
本书除了给写作新手进行心理按摩外,还给出了写作时的“两大宪章”,即对于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手段。
第一宪章是写出作者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即希望在书籍中展示出来的,比如文章必须诙谐幽默,结局必须是圆满的,等等这些作者喜欢的小说特征。
第二宪章是作者不希望出现在小说中的东西,例如主人公不能穿牛仔裤,不能是穷人,文笔不能严肃,不能出现长句子等等,这些是作者讨厌看到的东西。
这两大宪章是指导作者写作的纲领,因为这基于以下原理:如果作者不喜欢某样东西,那么他就不会写,即使勉强去写,那也一定写不好。
作者拿自己的经验举例,在一本小说后期,他为了完成小说,而去写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结果写崩了,所以,对于写作而言,作者的喜好非常重要,不要去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
这两大宪章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就像是战场上的旗帜一样,保证写作的方向不会跑偏,这是这本小说独特的东西,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这本书的写作理念可以概括为大胆写,后面再对故事场景进行修改,润色。这种理念与麦基的《故事》有矛盾,麦基的写作理念是先理清故事情节,然后再去调整结构,增加描写对白,最后润色。对于这两种方法,我并没有准确的判断,哪个好,哪个坏,只能依赖于以后的尝试和实践。
但是,二者对于故事场景的排序、修改有着相同的理念,都建议用卡片式场景,然后进行修改、删除、增加,通过打乱场景排序,创造出符合故事要求的场景结构。
书中关于小说修改的部分,有些枯燥乏味,这就是改稿的特点,更加依赖于自我苛责,自我批评,刚开始被我们丢到脑后的批评家,此时会发挥强大的功效。
老实说,我对后面的改稿部分阅读的不仔细,但是其风格仍与其他部分一致,都很有操作性,所以我觉得这部分会对那些有着写作基础的人会更有用。
总之,这本书的名字是个问题,但是或许正是这不正经的名字,才显得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优秀,非常值得学习写作的初学者一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