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次社交的界限
1、参与社交活动中,发现自己处理“初次”人际关系有些困扰和压力,确切地说也是人们普遍的固化方式;
2、比如会倾向于避免冲突,希望和每个初次接触的人都保持融洽关系。其实这会因此失去一些清晰的界限,使自己处在不必要的压力和不适下;
3、之前记录过,正常社交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界限,不能忽视这些,需要尊重别人和清晰自己的边界,现在发现在初次社交中会另有侧重而忽视;
4、未来的行动方向:
(1)要学会设定并守护自己的界限,不必害怕得罪人或拒绝人,特别是在初次接触的社交时也应保持这点;
(2)也要尊重他人的界限,人际关系始终是建立在共同尊重基础之上的;
(3)实时反思并调整自己的行为,自身的平衡和舒适更加重要,不要以功利心应对初次社交;
【二】身份、流程、结果
1、之前在教练技术课程里学习了“信念、行为、成果”公式,指什么样的信念对应什么样的行为,最终有匹配的成果;
2、现在有类似的行为公式“身份、流程、结果”,其第二层流程对应的是行为,第三层结果即是成果,但第一层很有意思是改变自己身份的认知;
3、身份层认知的改变,可以影响自身的信仰、世界观、自我形象等,由身份的确立来定义信念,可见这两个公式仍很类似,但多了另一个角度;
4、下一步行动:
(1)要留意“改变习惯的最有效方法不是关注想要达到的目标,而是先改变自身的身份”,这个认知同信念一样重要;
(2)也要注意身份是双刃剑,具有提升自我的力量,也同样有消极认命的限制,需要多检视自我身份的认定,避免消极和否定身份;
(3)不要轻易给自己贴标签,不要赋予自己消极的身份;
(4)避免因流程中行为与身份不匹配,导致身份出现怀疑性,所以自我设定的积极身份需要正向行为验证和支持;
【三】关于个人价值
1、一哥们在谈话中,有句话让我思考许久:“我们为什么要确定一个人的价值呢?何况这个事本身就充满了主观性”;
2、我深以为然,因为人们常常会无意识地给其他人打上标签,确定对方的价值,然后顺便分类;
3、既然每个人因不同的三观和选择成为当前独一无二的个体,就不应有绝对的标准,简单地用某一价值来定义;
4、同时也意识到,就像无法给他人定义价值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自身的价值应该由自己来定义;
5、下一步行动:
(1)减少对他们的定义和评价,尽量理解并接受个体的独特性;
(2)自我接受,不受他人评价的影响,相信每个人的价值由自我定义;
(3)保持终身成长,以自我价值标榜,塑造自己想成为的人;
【四】个体与团体
1、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习惯于通过学习各类技能,帮助自己摆脱困难和迈过障碍;
2、但这种习惯可能会对团队造成干扰,团队的价值并非在于一味单打独斗,而是合力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所以个体不适合全盘亲力亲为;
3、我们常常因为忽视这点做出错误的选择:当需要个人独立时,却选择依赖团体。当需要团体合作时,却又抢先单干;
4、这些错误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当前环境”造成,或者是依习惯行事忽略个体与团体的不同;
5、下一步行动:
(1)对当前环境进行评估,明确是需要个人独立还是团体合作,这两种情况需要的策略不同;
(2)如果是合作模式,应该将具有互补特质的人搭配在一起,最大化团队效能;
(3)团队共处不要全盘亲力亲为,应该让理性的“骑象人”来管理积极肯干的“大象”,避免在“大象”失控时做出错误的决策;
(4)留意合作模式可以在各种场合下展现,无论是两人还是三人,不一定需要明确的超多人团队才要进行合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