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是在高一。
从同班的女同学那里把书借来看,阅读课看,晚自习看,回家后压在数学卷子底下继续看。
爱不释手,手不释卷。
那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梁亦清和韩新月二人的去世。一老一少,老人一生为玉着迷,最后因玉而死;少女喜爱英语,最终却因心脏病而早早离去。
初读时曾为这两个突如其来的变故而悲恸不已。尤其是少女,命运太过坎坷。
还书时,我还依依不舍,想再读一遍。
那年之后,一度想再买一本来读,无奈学生时代零用钱少,购书计划一再搁置。久而久之,也便忘记了。
今年重读,又有了不同的感受。
首先谈人物。
先谈梁亦清。
匠人最看重的大概是手艺,而梁亦清却又似乎太看重了自己的手艺。接到“郑和下西洋”的大单后,便执意要自己完成,最终却因为些许的急功近利,坏了自己的身体,毁了一艘宝船,垮了一个家。
看书时我在想,若梁亦清能看轻那种“仪式感”,或许他在宝船以后还有其他更精巧的作品。
再谈韩子奇、梁君璧夫妇。
两人的性格相差极大。韩子奇生性软弱且优柔寡断,做事瞻前顾后做不出决定。而梁君璧又有些武断,家庭妇女出身的她不识几个大字却几乎掌控着整个家庭的命运。
于是在这个家中,韩子奇虽有相对正确的决定方向,却总被妻子的自作主张打乱计划,心中有怨却敢怒不敢言;那梁君璧则是固守死板的传统,又加之女儿并非己出,对待儿女的态度和方式上有孰轻孰重的偏颇不说,还会倔犟的拐进死胡同。
她认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家人好,可结果呢?丈夫不愿爱,儿子不甘心,女儿不敢近。
谁都不领情。
再谈韩天星、韩新月兄妹。
由于上一辈的感情纠葛与原生家庭执拗偏颇的干预方式,他们成了穆斯林三代中的“受害者”。对于他们,我可怜他们受到的管教,却又恨他们不敢为自己的人生与未来做出有力的抗争。诚然,大时代下产生的背景无法更改,但他们丝毫没有半点觉醒之意才是最让人痛恨的。
从这里看来,以“穆斯林的葬礼”作为书题,也不无深意。
葬礼不止意味着生者离去,更是一种精神的消亡。
个人对梁冰玉无感。
不谈。
再说文章给我的感受。
看过几个豆瓣er的评价后,愈发觉得这是一部讲述“那个时代”的玛丽苏的故事——收养、日久生情、家道中落、海外避难、乱伦、绝症……分明是总裁文+韩剧的套路。
最后谈文中涉及的民族问题。
或许因着这是少数民族题材的小说,所以事事以“回回”为先。可我却总觉得文中有关民族不平等的言论太刺耳,很明显的表露出对汉民族的不满和轻微(或者更重的)歧视。总有些不团结的感受。
书评至此,我却突然对梁君璧的所作所为有了些许释然。似乎在全书中,她最像一个身边的人,嬉笑怒骂喜怒哀乐,都似一个活人生生地立在你面前。
——也是蛮可爱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