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7课。本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主要讲了一艘往回航行的帆船上,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遇险,船长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的故事。
导入环节,我以题目为切入点。跳水本是一项体育运动,但是本文所讲的跳水,却是一件惊心动魄的事件。因为布置有预习作业,所以学生很感兴趣,似乎想要在本节课上大显身手。在认识完作者后,我们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在检测预习环节,我特意提问了基础较弱的三个同学,但是回答令人很不满意。加了拼音的词语也读得磕磕绊绊。我严厉批评了他们预习不认真。预习是学习的关键一步,如果没有提前的学习,课堂上就没有一个心理准备,思维总会慢人半拍,久而久之,自己跟不上节奏,便会产生自我怀疑,产生负面情绪。所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让学生学会预习也是指导学习的重要步骤。
在梳理课文内容环节,我采用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的方式。同学们都能很快解决这一问题,也能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梳理出主要情节。但是在复述故事环节,学生可以把握主要情节,只是在语言表达和流利度上还比较欠缺。比较活跃的同学,如张涵、董佳俊总会一听到问题就举手发言,边想边说就导致语言思维不够清晰,语言不流利。当我刻意留时间给大家组织语言时,一些同学总会或大声吆喝自己的想法,或小声咕哝自己的见解。虽然在课堂上多次强调,想好再举手,要给自己也要给他人留思考的时间,举手问答。但是依然会出现课堂失控之状,活跃的同学就像脱缰的野马,不恣意驰骋不快。
总体来说,第一课时相对顺利,同学们也跟得上课堂节奏,但是课堂略显凌乱,课堂节奏把握不到位。
第二课时,主要把握人物思维过程。我设置了以下问题:1.孩子是怎样一步一步走上横木的?2.水手的笑对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3.船长当时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船长?4.学完课文,你想对人物说些什么?你有什么启示?
在引导之下,同学们能够体会孩子由无奈到生气再到恼羞成怒的心理变化,能够理解水手的笑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能体会船长的思维过程。
在知识层面上,我对这节可还是比较满意的。一是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够回答。二是学生对本课比较感兴趣,积极性较高。
在课堂把控层面,我对这节课略有不满。学生积极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但是活跃滚头就会显得凌乱不堪。而此时的课堂就有一丝这样的状态。学生特别兴奋,总想表现自己,问题一出,就想喊出答案。这让我的课堂驾驭能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在课堂效果层面,本节课也处于一个两极分化的状况。一部分同学无比兴奋,理解能力,思维节奏都比较快。一部分学生思维相对迟缓,还没有思考好,其他同学就喊出答案,阻断了思路。
所以,现阶段,如何把握好课堂节奏,如何规整课堂纪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何最大限度面向全体,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又让课堂活而不乱是我应该好好思量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