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东坡十二岁那年,苏洵把苏轼和苏辙两兄弟送往寿昌书院,其授课先生是眉山久负盛名的刘巨,字微之,他学富五车,博学多才。
一天,先生刘微之写了一首诗,名为《鹭鸶》:
鹭鸟窥遥浪,寒风掠岸沙。
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
讲的是羽毛如白雪般洁白的白鹭正在水边捉鱼吃,捕鱼的人突然过来了,白鹭受惊飞起,落下的羽毛正如被风吹得一片片向一边倾斜的雪花。
先生对学生们说,如果有不同想法可以提出来。苏轼仔细揣摩先生这首诗的含义,想着江岸边的一大片芦苇,如果白鹭被惊吓应该是会落到芦苇丛里藏起来的,正如《诗经》所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于是,他站起来对先生提议,诗中最后两句应改为“渔人忽惊起,雪片落蒹葭”。“蒹葭”即芦苇,“落蒹葭”表示白鹭落到了芦苇中,符合白鹭实际的反应。这区区的三个字,把整首诗的意境升华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于是,经过修改后这首诗变为:
鹭鸟窥遥浪,寒风掠岸沙。
渔人忽惊起,雪片落蒹葭。
先生听后大为赞赏,也惊叹于苏轼小小年纪已有如此独到的见解,直言:“吾,非若师也!”即没有资格做你的老师了。可见苏轼从小便天资聪颖,在诗词上颇具天赋,同时也喜欢思考,这也是后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