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度认为,案例是我们所在行业的特色,教育本来就卷嘛,不管主动被动,学生卷,老师更得卷,卷案例司空见惯。
最近见识其它领域的优秀案例,才知晓,是自己浅薄了。全国各行各业一年不知出产多少案例,有些案例因有创新特色,后来在政.策文件中均有所体现。
近期观摩了一个兄弟单位省级案例的诞生过程,对比以往的认知,感慨良多。
看到该案例的第一个版本时,它还只是一个工作总结,大致简述了工作做法,及取得的成效。想从中找出它的创新之处,但很抱歉,隔行如隔山,觉得这都是正常工作呀,也没啥特别的,这也能申报优秀案例。
没想到就这样一个平平无奇的工作总结,通过了市级、省级评审,打败了许多结构精巧,用词精准,内容精细,条理精当的案例文本。
为什么?
省级专家对这份“工作总结”式案例的评价是两个字,实在。案例中做的这件事,是对现行管理办法的细化,把规则与事实情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解决了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政策适应性问题,这就是有益的尝试,也是创新的一种,可以理解为工作方法的创新,工作思路的突破,在政.策充许范围内,找到基层一线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
听了专家的建议,豁然开朗,“实”是大家都看重的部分呀,写的天花乱坠,不实落,没有实际的数据支撑,是没办法让人信服的,也没有推广价值。
在此基础上,我们写了第二个版本,当然思路是按照平时做课题写成果的模式来的。
第一部分是背景与问题的简单阐述,突出问题,少说套话。
第二部分为具体作法,写清楚此做法的雏形由来,及成熟过程和最终完善。主要包括问题收集、共商方案、试点检验、凝练总结、成果推广、制度保障等环节。
最后一部分是创新成效,完善了哪些理念和规定,取得了哪些成果和成绩。比如创新了基层的工作方法,减轻了基层的工作负担,增强了执行效率、公信力,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切实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
可以说,第二版是从研究的角度,把这件事从头到尾梳理一。这时和第一版案例比较,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案例变得更聚焦,更明确,更有清楚的指向性。
不过缺点也很明显,语言不凝练,专业术语不规范,与其所在的行业有了一些距离,不过不要紧,之后会有更专业的人士去修改。实现工作有做法更有说法,成果能辐射更可复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