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庸》之“中”的内涵与体现

《中庸》之“中”的内涵与体现

作者: 知更2020 | 来源:发表于2020-05-22 00:29 被阅读0次

    《中庸》本为《礼记》中的一篇关于人性修养的论述文章,后被理学家列为“四书”之一,中庸思想对于中国古代人格塑造产生了深刻影响。基于对《中庸》的阅读,本文将主要对书中“中庸”思想的核心内涵及体现作以分析。阅读《中庸》一书,对完整把握孔子中庸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庸》三十三章的内容中,与儒家经典《论语》等类似,其论述结构较为零散,系统性较弱,说理性语言与故事相结合。但是通过对其中核心思想的理解、思考和提炼,可以将“中庸”之“中”的内涵和体现大致分为四部分。

    首先,“中”即人的本性和万物运行的法则。

    《中庸》第一章就开宗明义,阐明了“中”与“本”的关系:“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可见“中”是一种非喜、非怒、非哀、非乐的状态,是人的情感达到的一种平衡;“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庸》第一章),这里的“本”指的是人的本性与本原。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中”不是任何一种事物的性质能够代表的,“中”既然摆脱了喜怒哀乐,达到了情感上的平衡,那么自然也无善恶之分。因此可以看出在中庸思想中人的本性是非善非恶的,是合乎“天下之本”的,不能简单地用善恶来概括,这一点就与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有所不同。但是,在原文的表述中,“中”是一种“未发”的状态,即人的本性是包含喜怒哀乐的情绪和善恶的,并不是简单的“无”与“空”,而是含而未发,没有表现出来。因此,“中”是先于情绪与善恶的,是人本性中各种情绪正值与负值的临界点。

    同时,第一章的最后一句话“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明了“中”是天地万物各在其位、生长繁育的前提,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法则。一旦偏离了“中和”的状态,宇宙万物就会失去平衡,无法运作。由此观之,《中庸》开篇便将“中”提升到了本原的境界,突出了“中”及其重要的地位。

    其次,“中”是一种做事的标准。

    其一,《中庸》第二章有“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之语,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说明“中”即无过无不及,做事适中。君子做事时能够随时做到适中,而小人做事往往肆无忌惮,偏走极端,违背了中的原则。这里的“中”,是指人们做事时兼顾多方,综合分析,融会贯通的一种表现,倘若囿于一端,便陷入了小人无所忌惮的境地,是“反中庸”的体现。

    其二,“中”体现在“素其位而行”(《中庸》第十四章),即安于自己所处的位置并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这里将“中”与“位”相联系,意在说明做事符合自己的地位和现状才是符合中庸之道的,妄图铤而走险、有非分之想则是小人的行为。此处的“中”似乎带有一种人们印象中安居现状的意味,但“中”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是不追求超越自己自身能力太多的东西,人的立身之本是做好自己的本分。然而,以我们今天现代的眼光去看待“素富贵”、“素贫贱”、“素夷狄”等思想就会产生一种批判,因此应当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此处的“中”。

    其三,“中”也意味着做事脚踏实地,勿眼高手低,实行中庸之道要从近处、低处做起(《中庸》第十五章)。倘若能使家庭美满、兄弟和睦、父母顺心,也就是在小处做到了“中”。由此看出,此处的“中”含有“和”的意味,“中和”思想也是中庸思想的一种体现。

    再次,“中”是“过”与“不及”的临界点,是对度的准确把握。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难以实现,是因为聪明人自以为是,自满太过;愚蠢人理解太弱,智力不及。天下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过”与“不及”的平衡。中庸不仅是智与愚的临界点,还是善与恶的临界点,是事物两个极端的中间调和状态。

    此外,在《中庸》一书中,“中”还体现在“强”“孝”“政”这三个概念之中,孔子通过回答他人提出的这三个问题将其中庸思想融入其中。

    在回答何为“强”时,孔子认为能够做到“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这样的人不会在诱惑前改变自己的志向,不会在黑暗时放弃操守,可见“中”也是一种保持本心的体现。

    在回答何为“孝”时,孔子认为要做到中庸必先从近处和低处做起,最简单的事便是是家庭和睦、父母和顺,这便是“中”在家庭宗族中的体现——“孝”。

    在回答何为“政”时,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应符合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爱护百姓等原则(《中庸》第二十章),因此天子应该是一个能够兼顾上位与下位,听取各方意见,爱护大臣与百姓的人,实质上就是要平衡国家多方事物、综合各方意见,在政事上做到“中和”。

相关文章

  • 《中庸》之“中”的内涵与体现

    《中庸》本为《礼记》中的一篇关于人性修养的论述文章,后被理学家列为“四书”之一,中庸思想对于中国古代人格塑造产生了...

  • 致中和

    致中和,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礼记》中庸篇上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

  • 秦献 ▎“中庸”中和也

    横屏观看 体验更佳哟 “中庸”中,中庸,中和也。乃儒家之“中”,亦孔子之“中”,乃与宇宙万物和谐之“中”。孔子讲“...

  • 中医与西医,不同的时空维度!

    天下医学,可以分为“中庸医学”与“对抗医学”两大类。 中庸的定义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

  • 思想碰撞 || 中医与西医:不同的时空维度

    天下医学,可以分为“中庸医学”与“对抗医学”两大类。 中庸的定义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

  • 【《传习录》摘要7】中庸

    【《传习录》摘要7】中庸 什么叫中庸? 《中庸》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中庸》之“中”与“庸”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讲书人孙悦。 很高兴,今天可以站在这里,向大...

  • 古石刻 石匾

    【 中庸之道 • 致中和 】清早期,64~34,厚9。青石。中庸之道在于“致中和”并且经世致用,体现为中和之天道、...

  • 🎏《中庸》日课001

    《中庸》日课001 中庸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用到的“中”这种平平常常的道理或者方法,就是你要去参悟内...

  • 中庸【故事二】尊重规律的中庸之道

    【金玉良言】 孔子云:“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那究竟什么是中庸的本意呢?“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就是指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庸》之“中”的内涵与体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ncf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