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目标(4)
一位美国访客因为没有得到(超自然)力量而感到沮丧。
奉献者:我对形而上学的兴趣已有二十多年了,但我并未获得许多人所宣称的与众不同的体验。我没有千里眼、顺风耳之类的能力。我觉得自己被锁在这具身体里,其他什么也没有。
薄伽梵:这没关系。实相只是一,而那就是真我。所有其他的事物都只是实相中的现象,属于它并经由它而出现。
观者、景象和观看都只是真我。如果没有真我,任何人能够看或听吗?
如果你能看到很近或很远或听到什么,这有什么不同吗?
两种情况下,视觉和听觉器官都是必要的,头脑也是必要的,缺一不可。任何情况下,你都要依靠它们。那么,为什么千里眼和顺风耳会有任何吸引力呢?
此外,获得的也会在一定时候失去。它绝不可能是永恒的。
唯一永恒的事物是实相,亦即真我。
从这里所陈述的可以看出,了悟真我是最简单和自然的事情,实际上,是唯一简单和自然的事,它仅仅是“如是存在”的状态。
然而,这也是最罕见的状态,圣徒们不知道它,神秘主义者对它只有短暂的一瞥。
“千万人之中,只有一人努力变得完美。在千万个努力变得完美的人中,只有一人知道我的真相”(《薄伽梵歌》VII-3)。
不幸的是,这是我们时代的特征:许多人接收到的关于至上状态的信息有误。求道者需要明辨。
一旦达成,至上状态本质上必定与经由一切途径和一切宗教所达成的(存在状态)相同,超越一切区别。
真我了悟状态一旦达成,就与所有途径和宗教可能获得的成就相同。根据人通向了悟的途径,上帝包含三个面向,它们是:存在、意识、喜乐。
存在之面向,是智者所强调的,据说他们在不断的寻求之后,安息于存在之本质中,并在至上之中失去其个人性。
意识之面向,是瑜伽士们的途径,他们为了让头脑稳定而努力控制呼吸,然后,据说他们看见了上帝的荣光(存在之意识)——向西面八方辐射的光明。
喜乐(至福)之面向,是那些陶醉于神爱之甘露的奉献者之道路,他们在极乐的体验中失去了自我。不愿意离开此状态,他们永远与上帝融合在一起。
业解脱道、奉爱解脱道、瑜伽之道和智慧之道这四条道路,彼此并不相斥。它们在经典中分别出现,只是为了表达这样一个观点:根据求道者的性格倾向(或性情),
一位托钵僧斯瓦米·洛克斯阿南达(Swami Lokesananda)来访,询问关于三摩地的问题:
薄伽梵:1、专注于实相即三摩地。
2、努力专注于实相,是有余三摩地(或有分别三摩地)。
3、融入实相并保持对世界的无知觉,是无余三摩地(或无分别三摩地)。
4、陷入无知并保持对世界的无知觉,是睡眠。
5、无须努力而保持在原初、纯粹、自然的状态中,是霎哈嘉无余三摩地。
这位老先生问薄伽梵:是否没有必要在实现霎哈嘉三摩地之前,先经历无余三摩地?
薄伽梵回答:只要尚且具有我们正在努力抛弃的习气,就说明我们仍然是不完美的,必须做出努力让头脑保持专注并免于念头,我们如此达到的无念状态就是无余三摩地。
通过修行,我们一直处于那个状态中,当进入三摩地不再出来的时候,那就是霎哈嘉状态。在霎哈嘉状态中,一个人只看得见真我,并将世界看作真我所穿的外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