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是春节了,我内心却泛不起一丝兴奋的感觉,生活和平常没啥两样,过年也是平常了。
我所在的城市,除了大街上道路两侧张挂的红色灯笼、各小区门口拉扯的贺年横幅、主要景点的花卉布景、商场里摆台的各式年货,我也看不出和平常有啥两样。如果非要说有区别,那就是这两天街面上的车辆行人渐渐少了,道路疏阔了。
年味越来越淡,对过年憧憬的感觉实在有些遥远。内心最怀念的,还是小时候的过年。穿新衣,吃好吃的,走亲戚,真是欢乐多多。虽然时过境迁,家乡早已不是往日的模样,印象却还是那般鲜活,好似不曾逝去。
小时候老家穷,平时粗茶淡饭,伙食很差,过年对小孩子来说,意味着“打包”解馋的美好时光到了,平常不敢提的“非分”要求,现在不但可以说,而且很容易实现。所以一进腊月,小伙伴们就掰扯着手指头数数还有多少天过年。
腊八开始,大人们开始一点一点筹备年货了,他们时常挂在嘴上的两句顺口溜是:“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我们的胃口,一下子就被吊起来了。
“啥时能买齐年货?”我们问道,大人说:“不买,就齐了。”想想是这个理儿。那时老家是逢大集,逢单不逢双,邻乡正好相反。因此,我们见到长辈们以置办年货的名义每天赶集。赶上周末和放寒假,我们也会跟着大人去蹭集,顺便捞点零食美味。
那时,爷爷脚板利索,我在家闲着的时候,他总喜欢用板车拉着我一道赶集,路上喜欢唱戏,我似懂非懂地听他一路欢歌。
长辈们之所以一过腊八就忙不迭地赶集,一方面因为是农闲季节,闲着也是闲着。集市上人潮涌动,商品琳琅满目,叫卖声南腔北调,俊俏的大姑娘小媳妇你方唱罢我登场,风景一时独好,猫在家里不是脑袋短路是啥。过年不就图个热闹吗?哪里能嗨得过集市!
另一个原因则是大人们口袋不丰盈,要多跑集市货比三家,尽可能地增强购买力。打小至今,亲戚朋友谈到过年,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过年就是过钱”。即便这些年大家外出打工,腰包鼓了很多,这种说法依然盛行。话说回来,当我们有这种认知的时候,过年多少变成了一种负担,亲朋团聚的欢乐自然打了折扣。
老家集市以前是大年三十开始休集,过了年,初五才开集,中间有六天空档,不像现在全年无休,还白加黑。现在不要说腊八采购年货不晚,腊月二十八置办也来得及。年货买多了,商贩还会满脸堆笑地送货上门,时代真的进步了。
记忆中,过了腊八,家乡经常会下大雪,漫天飞舞的那种。有时积雪深到能埋没膝盖,胶鞋这时自然不顶用了,雨雪会倒灌的。我们别出心裁地里面穿棉鞋,外面用软塑料皮打绷带,一层又一层,包裹得严严实实,这样既防水又防冻。
对于北方来说,大雪还具有特别的意义。冬天一场大雪,来年小麦的丰收基本有保障了,俗语说“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是老百姓的经验总结,不是文人的风花雪月。
有了大雪,孩子们也多了不少乐趣。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自是少不了的游戏。如今的家乡,大雪也少见了,甬城更是难得一见。
二
过年的气氛真正浓重起来,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这一天祭灶,俗称小年,要送灶王爷上天。家家都要摆祭品,燃香烛,放鞭炮,还要在锅灶旁贴一幅灶君画,这幅画是花钱“请”来的,上面照例有来年的黄历,提醒你别违农时。我们当地对祭灶颇有讲究,有时间划分,所谓“官三民四王八五”,意思是当官的,后来也包括发大财的过二十三;平头百姓过二十四;乌盲障眼的人(土语,即混的极不如意的)过二十五,过个小年还把人分三六九等,真是落后地方的先进之处。
腊月二十三前后,家里人口多的或条件好的,会自己杀猪宰羊,一方面比集市上买实惠,一方面有了很多下水,可以过个肥年。杀猪当天,免不了要招待相好的、家族的胡吃海喝一番,临走水过地皮湿地送根条肉,拉个关系,图个吉利。直到现在,我岳父家过年还要杀猪宰羊许个愿。猪羊是平时自家饲养的,饲料是自家粮食加工的,说是让孩子们吃上放心肉,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小时候,腊月二十六开始,各家妇女就会涌到庄里唯一的一口大磨盘那里磨绿豆,磨细磨匀,回头搀上些许面粉、调料,过油炸成绿豆丸子,冷凉后用细绳串起来,挂到通风的地方阴晾。绿豆丸子可当零食,更多是放青菜、鱼面做汤吃。
如今,那盘磨已不知“花落谁家”。庄里除了极少数家庭不嫌麻烦,还在自制绿豆丸子外,绝大多数家庭都是到集市上买了,只是再也吃不到纯绿豆的丸子了。虽然商贩都标榜百分百纯,但这玩意一入口就尝的出来。大家明知道是虚假宣传,也认了,谁让咱图懒省事呢。
同样从二十六开始,各家开始陆陆续续蒸馒头、包子,炸鱼面、油果子、焦叶子。馒头要蒸一大簸箕,够一家人吃到初七八的。小时候穷,嘴馋,看着白花花的馒头、包子还有油炸的面鱼、果子,口水也是很不安分。北方的冬天比较干燥,馒头、包子过两天就会皴皮开裂,并不如新鲜的好吃,但这就是习俗。如今这一习俗改变了,却少了那种味道。
老家过年,还喜欢买来鲜活的鸡鸭鱼,宰洗干净后,略微腌制下,分成多份,用铁钩挂起来,天好的时候,拿到院子里晾。一起晾挂的还有猪牛羊肉,老家人时常会通过肉类的品种、数量、长度暗自比较谁家过得好。
这些年,年轻人在外地工作的多了,老家呆不了几天,肉食相应也买的少了,都怕吃不完浪费。返城前,大家多半会把腌肉带到打工的地方,因为和城市比差价不小,差额差不多抵一趟路费了。
老家贴春联,要在年三十中午十二点前完成,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要说过年热闹,从腊月二十七到年三十,庄子里没有能比得上我家的。经常是堂屋和牛屋各摆一桌麻将,大家一边打麻将一边等春联,还有一大帮围观者,吆喝声、争吵声,此起彼伏。正因为热闹,自行串门的小孩也多,有些则是大人写春联带来的,我母亲总是东一头西一头地找孩子塞瓜子塞糖果。那种乡里乡亲的感觉,就是年的味道。
三
老家过年,不重三十的年夜饭,晚上只是简简单单吃顿饺子,隆重的是年三十那顿午饭。菜,家家都做得特别丰盛。鱼不吃完,要留一点,叫年年有余。酒也是一年中各家喝的最好的那种,平常不大喝酒的人,这时也要咪两口。
吃罢午饭,全家族的男性就开始集体上坟去了,烧纸、放炮、敬酒、跪拜,有条不紊。年来日子过得不顺心的,会蹲在坟头和先人说说悄悄话,祈求护佑。回头大家则自行结对,打麻将、推牌九,娱乐去了。说是娱乐,其实是地道的赌博。一场下来,输赢几千上万稀松平常。有些人辛辛苦苦一年挣的钱,春节几天就输光了,闹得家里鸡飞狗跳。
老家过年还有个重头戏,即年初一早晨拜年。
大家往往天不亮就起床,洗漱一毕,就开始放鞭炮。我小时候,伙伴们会提着灯笼挨家挨户捡遗落在地漏炸的鞭炮,误判而炸伤人的事时有发生。现在的父母安全意识强了,不让孩子起早捡鞭炮了,这是好事。
开门炮放完之后,晚辈们就拎着酒瓶开始串门拜年了。北方的冬天是很冷的,过年那几天尤其冷,挣脱热被窝的诱惑其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好在热情总胜过寒冷。因为是大清早,没人生火,不炒热菜,家家都是摆几个果盘,放点瓜子、糖果、蚕豆花、花生米之类的东西,就开始喝酒了,顺便聊聊一年来各自的境况,像是在做年终总结。大家以前嫌酒冷伤胃,喜欢用亚腰壶煨热再喝。现在嫌麻烦,是直接喝,孰是孰非真不好评判。
拜完年,照例又要集体上坟的,但有些人没挨到那个时候,已醉的东倒西歪,不知今夕何夕了。我对此一直颇有微词,大清早刚起床就空肚子喝白酒很伤身体,但习俗的力量很顽固,无可奈何,只能适应。还是怀念我小时候,晚辈早上起来,到各个长辈床前磕个头,献上一碗鸡蛋茶,算是拜年。长辈则回个一块两块钱,当作压岁,多健康的拜年方式呀。有些习俗明明是不合理的,改变起来却是困难重重的,你只能徒生怨叹。
初一在自家过年,初二开始到初五,才进入到走亲访友之类活动的时间。这里面也有个先后的问题,一般是出嫁的姑娘初二回娘家最先,其次外甥到舅家,然后才是表亲、朋友之间的走动。出了初六,如今的年基本就算过完了,连元宵节都烟花冷落了。初七八,大家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工作与生活。
其实,在老家传统中,正月十六那一天,娘家流行接姑娘,不管女方多大,哪怕七老八十。只有娘家有人,都会差人登门请姑娘回娘家过两天,至于回不回那是你的事,礼数是一定要到的。出了正月十六,才算过完年。
过年是一种情怀,思念永远是家的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