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黄帝内经》之阴阳应象大论:喜伤心,恐胜喜

《黄帝内经》之阴阳应象大论:喜伤心,恐胜喜

作者: 十四施无畏力 | 来源:发表于2022-04-08 18:20 被阅读0次

《黄帝内经》分《灵枢(shū)》和《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他三部分别为黄帝的《难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的《神农本草经》。

今天来聊一聊其中的“阴阳应象大论”篇:

“阴阳”是中医哲学最重要的概念;“应象”两个字,其中“应”是对应的意思,“象”是现象的意思;“大论”就是重点谈论的意思。

这一篇也就是以“阴阳”为核心,将天地万物的所有现象,和人体生命形象一一对应:

1.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南方生热,热生火:南方生“热”,南方对应夏天;阳气盛而且“热”,热能够使火气旺盛。

火生苦,苦生心:火气能生“苦味”,苦味又能够“养心”。

心生血,血生脾:心能够生“血”,血充足能够“养脾”。

心主舌:心气与“舌”相互关联,“心”开窍于“舌”。

2.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zhǐ);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此时阴阳变化,在天为五气中的“热”,在地为五行中的“火”。

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人体中为“血脉”,在五脏中为“心”。

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五色中为“赤”,在五音中为“徵”。

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五声中为“笑”,在人体变动中为“忧”。

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七窍中为“舌”,在五味中为“苦”。

在志为喜,喜伤心:在情绪中为“喜”,大喜过度了,过分的高兴,就会影响到“心”,损伤“心气”。

恐胜喜:恐惧可以战胜“过喜”的情绪;肾主“恐”,属“水”;心主“喜”,属“火”,水克火,所以“恐惧”能克制“过喜”所得的情绪病。

热伤气,寒胜热:“热”会伤害到“气”,但是“寒冷”能够抑制“炎热”。

苦伤气,咸胜苦:苦味过多会伤到“气”,但是“咸味”能够抑制“苦味”;因为热和苦味的五行都属“火”,寒冷和咸味都属“水”,水克“火”,所以“寒冷”能够抑制“炎热”,“咸味”能够抑制“苦味”。

3.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中央生湿,湿生土:中央属于长夏,蒸发而生湿,“湿”能够使土气生长。

土生甘,甘生脾:土能够产生“甘味”,甘味可以滋养“脾气”。

脾生肉,肉生肺:脾气能滋养“肌肉”,肌肉健壮能使“肺气”充实。

脾主口:脾气通于“口”。

4.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yuě);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五气中的“湿”,在地为五行中的“土”。

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人体中为“肌肉”,在五脏中为“脾”。

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五色中为“黄色”,在五音中为“宫”。

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五声中为“歌”,病变表现为“呕吐”。

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七窍中为“口”,在五味中为“甘”。

在志为思:在情绪中为“思”。

思伤脾:脾对应的情绪是“思”,思则伤“脾”;思虑过度会伤害“脾”,影响“脾胃”。

怒胜思:“愤怒”可以克制思虑过度;思为“脾”的情绪,为“土”;怒为“肝”的情绪,为“木”;因为木能克“土”,所以可以用肝的情绪“怒”来治疗各种“脾”的情绪;由“思”引起的病,使得肝气冲破郁结的脾气,使得忧思之病得到缓解。

湿伤肉,风胜湿:“湿气”会伤到“肌肉”,但是“风气”能够抑制“湿气”。

甘伤肉,酸胜甘:过量食用“甘味”会伤到“肌肉”,但是“酸味”可以抑制“甘味”;湿和甘味的五行属“土”,风和酸味属“木”,木克“土”,所以“风气”能够抑制“湿气”,“酸味”可以抑制“甘味”。

“阴阳应象大论”告诉我们,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生命现象可以与自然界的“阴阳,四时,五形”的消长变化现象相感应,相通应。

天地之阴阳与人身之阴阳,所有现象都是相互对应,相互感应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帝内经》之阴阳应象大论:喜伤心,恐胜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ner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