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桓公之明》(全文900字,用时40分钟)
亲爱的同学们:
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必有其高明与独到之处。初解其成就霸业之因,一曰管仲治国之才、兴邦之力,二曰鲍叔识人之能、荐人之量。但这都是“外因”,只是齐桓公立业称霸之条件也。就其前提与基础而言,乃是齐桓公自身的用人之明、容人之度耳。除了团队协作的集体力量外,我想这才是根本,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因。
“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在此,余不再赘述管仲的经国之贤与鲍叔的知人之能,而简述一、二桓公的用人之明耳。
齐桓公,原名小白。继位前系齐国二公子。其父驾崩后留嘱:公子小白与公子纠谁先赶回齐都即可继位。在鲍叔辅佐下,小白归心似箭,快马加鞭,回国奔丧。不料,辅佐公子纠的管仲尽出“损招”。为使其主先达继位,竞带兵于途中阻击公子小白,并用箭射杀之,中其衣钩。小白依鲍叔之计装死,才逃过一劫。并如期先达国都,继位发丧,史称齐桓公。
按照常理,管仲就此与桓公算是结下“梁子”了,且作杀君之仇!然,鲍叔海量,竟举荐管仲为齐桓公所用。曰:“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齐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
在人们敬佩鲍叔举贤荐能,不计前赚的美德时,愚以为齐桓公的开明大度,唯才是举更值得称道。
倘若齐桓公小肚鸡肠,记恨于心,有仇必报。治管仲一个杀君之罪,哪还有后面的霸业?五霸之首更是无稽之谈。
就算齐桓公能释怀旧恨,如常用之,掣肘使绊,又怎么可能成就哪个名垂青史的贤相管仲?
更难能可贵的是齐桓公不仅大胆启用、重用有杀君之仇的管仲,而且完全信任其忠心,仰仗其才华。为其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与机会,放手让管仲改革施政。而管仲不负厚望,整军治国,奋发图强,终于造就了史上这段令人津津乐道的君臣佳话。
众所周知,当今国际国内,各行各业的竟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竟争。人才是发展创新的根本,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殊不知:有了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才有了中国的核工业;有了任正非、马云等新生代的商业精英,才有了华为、阿里等现代企业。只有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钱,唯才是举而不是唯亲而论。营造一个识才用才,留才爱才的用人环境,圆梦中国,方可成矣!
齐桓公能成就一番霸业,必是一代明君。特别是他开明的用人态度,宽阔的容人胸怀,至今仍有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借古思今,发人深醒。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李国平
2020.7.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