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也阅读了一些书籍,因为没有做一点点笔记,现在几乎记不得了。所以读书笔记还是很重要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82674/f91f023550c323f2.jpg)
4.米奇·艾尔邦 ( Mitch Albom ),为报纸撰写专栏,主持广播节目。其写作手法比较新颖,可能与他的职业有关吧。《相约星期二》、《再活一天》里朴实的内容,触动读者心灵深处。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好好利用自己的生命——那有限的时间。其作品着重凸出“珍惜手上所有,活在当下”。《在天堂遇到的五个人》,讲述死亡,却没有牛鬼蛇神。死亡看似生命的终点,何不是一种新生,一种认识自己生前生命价值所在的新生。 █
5.虹影,一个与众不同的女作家。读过《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这两本自传体小说,震撼于她的勇气。初读时主人公给人对生活麻木的感觉,慢慢地抛出了私生女、母亲的情史、与“小姐姐”共侍一夫等事件,可见麻木的背后是心痛,是无奈,是作者对自己生活的层层撕裂。同时,也给我们展现了大背景时代下,一个南方底层社会中普通家庭的生活常态 █
6.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读了《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个小时》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两俩字——细腻,而且重点在描述女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女人在下意识或者激情驱使下的行为,给平淡的生活添加了使人无法忘怀甚至流连忘返的人或事。baidu介绍的茨威格,家境富有,因目睹“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与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双双服毒自杀。这可能与他的情感细腻有很大的关系吧 █
7.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拜读了《月亮与六便士》、《面纱》这两部相继问世的作品。或者与他的做外科医生的经历有关吧,总是可以大胆地剖析人性,暴露人性,他的文笔虽辛辣也有温情,处处透露着嘲讽,但并没有对世俗生活进行抨击,就如这两本小说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和吉蒂 █
8.萧红,“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说才女一点不为过。其一生可以说是悲惨的、短命的、穷困的、奔波的。《萧红文集》收录了她部分文学作品,如《生死场》、《呼兰河传》、《弃儿》、《记忆中的鲁迅先生》等等,大多描写北方人民对于生活的坚强,尤其是生活困窘的女性,这可能与她自己的困苦生活有关吧,所以能更细致地描述处于社会中弱势群体的艰难。给人以真实感的,当属《呼兰河传》 █
9.蔡崇达,八零后作家。《皮囊》,偶然看到的一本书,竟有刘德华做序,必须读一下。印象最深的是描写陪父亲住院的那一段,作为一个陪别人住过而且自己住过医院的人,很佩服蔡崇达的文笔,每句话都似乎在表达我的思想,但我绝对写不出那么形象那么实在的句子 █
10.卡勒德胡赛尼,阿富汗作家、医生。“有些人或事情,一旦错过了也许就是一辈子。”《追风筝的人》,在25年之后阿米尔回到阿富汗,哈桑已经不在。庆幸的是,索拉博在,那是哈桑生命的延续,也是阿米尔的救赎。特别打动我的地方是,索拉博病危,阿米尔在医院走廊虔诚的祈祷。试想如果阿米尔没有信仰,那么在医院走廊里他会做什么呢?焦急,走来走去?这些都不能让一个人心静,但是信仰可以。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 █
11.谢丽尔桑德伯格,FaceBook 首席运营官,福布斯上榜的前50名“最有力量” 的商业女精英之一,女权主义者。深刻的是,《向前一步》里的一句话——完成胜于完美。我们有太多人执着于完美,而忘却了完成。惊讶的是,《向前一步》每一章后都带有大量参考文献,包括参考网址。对于纠结论文的我,真是给跪了。梦想的是,《向前一步》里真正人生的搭档——夫妻组合的最佳模式。追求梦想,执着务实 █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郑板桥
网友评论